阅读有关青藏高原地区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1分)
材料一:下图是青藏高原图。青藏高原一般海拔在45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一般在—4℃以下,高原上多山地冰川,是多条大河的发源地,植被以高寒荒漠和高寒草原为主。
材料二:下图为“高原和平原冬小麦生长期内干物质累计曲线图”。
注:干物质是指有机质在60℃~90℃的恒温下,充分干燥,余下的有机物的重量,是衡量植物有机物累计、营养成分多寡的一个重要指标。
材料三:青藏高原人口增长与资源人均占有量动态预测
指标 | 1990年 | 2000年 | 2010年 | 2020年 |
人口数量(万人) | 911.3 | 1065.68 | 1260 | 1490 |
人均森林面积(hm2) | 1.35 | 1.16 | 0.98 | 0.83 |
人均草地面积(hm2) | 15.36 | 13.14 | 11.11 | 9.40 |
人均耕地面积(hm2) | 0.12 | 0.10 | 0.09 | 0.07 |
人均水能蕴藏量(万/kw) | 32.90 | 28.13 | 23.80 | 20.12 |
人均矿产潜在价值(万元) | 201.69 | 172.47 | 145.87 | 123.96 |
(1)图中A、B两处均有森林分布,但A处种类更加复杂。试分析原因。(3分)
(2)据图判断该地城市和旱作耕地空间分布的共同特征,并分析其自然原因。(3分)
(3)由材料二可知,4~6月平原地区(山东禹城)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多于高原,其原因是什么?而最终高原小麦干物质累积量明显高于平原地区,除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外,还有什么原因。(2分
(4)根据材料三,说出青藏高原资源人均占有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3分)
(1)A为雅鲁藏布江谷地,纬度低,热量充足(1分);受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丰富(1分);且山高谷深,相对高度大,植被种类复杂(1分)。
(2)特征:沿河谷分布(1分) 原因:河谷地区地势较低,气温较高(1分),水源充足(1分)。
(3)华北平原地势低,春季气温回升快(气温高)(1分); 地势高,温度低,作物生长期长,积累有机质多(1分)。
(4)趋势:下降(1分) 原因:人口增幅大,加剧对资源、环境压力(1分);不合理开发利用,使资源减量或资源环境破坏(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从图中可看出,A与B相比,A的纬度低,热量充足;受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丰富;且山高谷深,相对高度大,植被种类复杂。
(2)从青藏高原图中可看出,旱作农业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谷地,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因为河谷地区地势较低,气温较高,且水源充足。
(3)4~6月平原小麦干物质积累多于高原是因为平原气温较高原高。最终高原小麦干物质积累高于平原是因为高原生长期长,从图中可看出积累持续到8月,而平原小麦6月已收割。
(4)从材料三中可看出,青藏高原资源人均占有量持续下降,因为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同时又因为不合理的开发使资源量减少。
考点:本题以青藏高原为背景考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上学期十二县(市)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古北岳恒山--神仙山(又称大茂山),雄驻于阜平、唐县、涞源三县交界处,主峰海拔1869.8米。山上布满长满神眼的奇异巨石,当地人称之为“天眼石”,偶见巨石中镶嵌黑白泥岩和大理岩,当地人称之为“黑白妖石”。下图是某地理课外小组绘制的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区域在沉积岩Ⅱ形成后先后发生了( )
A.地形褶皱、沉积作用、外力侵蚀、火山喷发
B.火山喷发、外力侵蚀、沉积作用、地形褶皱
C.沉积作用、地形褶皱、火山喷发、外力侵蚀
D.地形褶皱、外力侵蚀、沉积作用、火山喷发
2.关于该地区地质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
A.“天眼石”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B.“黑白妖石”是火山喷发时携带的谷底沉积物
C.“天眼石”是侵入岩表面气体挥发形成的
D.“黑白妖石”属于沉积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第一次统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某地利用新能源的路灯,据此回答下题。
为了提高新能源的利用效率,科研人员对新能源路灯进行了技术改造,使太阳能蓄电池板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可以转动。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从春分到秋分,太阳能蓄电池板与地面的倾角不断变小
B.从夏至到冬至,太阳能蓄电池板与地而的倾角不断变小
C.夏至日附近,太阳能蓄电池板一天内水平旋转的角度较小
D.冬至日附近,太阳能蓄电池板一天内水平旋转的角度较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届江西省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下图,判断正确的说法是( )
A.图中①至④点的气压:①<②<③<④
B.甲地多晴朗天气
C.甲地温度高于乙地
D.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届江西省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太阳活动造成的影响是( )
A.引起电离层扰动,导致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
B.使达到地球的可见光增强,紫外线有所减少
C.爆发后全球各地的极光变得格外绚丽多彩
D.对人造卫星的运行没有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届江西省高三周考(一)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塔里木盆地图”,读图回答下题。
1.该地大部分聚落 已移向地势高的地方,其原因主要是( )
A.洪水泛滥 B.坡地开发
C.交通线增多 D.荒漠范围扩大
2.塔里木盆地交通线从整体看是呈( )
A.网状分布 B.“之”字形分布
C.点状分布 D.环状分布
3.影响塔里木盆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光照
C.水源 D.土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届江西省高三周考(一)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示意我国部分铁路的分布情况。读图回答下题。
1.下列关于①~④铁路沿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④沿线经过温带森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B.①~②沿线所属地区,地势低平,气候温和湿润,多内流河
C.②~③沿线跨越我国三个经济地带,其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D.③~④沿线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条件是热量
2.⑤~⑥铁路沿线的车站,使用的新能源最可能是( )
A.风能 B.地热能 C.太阳能 D.水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届江西白鹭洲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16分)下图是印度洋(局部)季风和洋流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乙图中①、②、③处可能形成渔场的是 ,成因是 。(4分)
(2)请说明乙图为何海域、何季节及其大洋环流分布规律。(3分)
(3)分析影响洋流②流向的因素。(3分)
(4)推测该洋流系统使马六甲海峡表层海水流向具有什么样的季节变化? (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届江西南昌(一、十中、铁一中)三校高三10月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某学生2014年暑期前往图下所示意区域旅游考察,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河流自东向西依次是 ( )
A.怒江 澜沧江 金沙江
B.澜沧江 金沙江 怒江
C.黄河 金沙江 澜沧江
D.金沙江 澜沧江 怒江
2.照片中的景观分布在P地河谷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
B.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
C.背风坡产生焚风效应,气候干热
D.纬度较低,蒸发旺盛,气候干旱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