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某游客由北向南拍摄的一张风积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与乙地相比,甲地( )
A.风力大 B.湿度大 C.温差大 D.植被少
2.拍摄地点可能位于( )
A.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
B.南美西岸阿塔卡马沙漠
C.中国塔克拉玛干沙漠
D.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沙漠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届黑龙江省高三考前得分训练2文综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某省区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其中①代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②代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③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④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分析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判断该省区最可能是
A.江苏省 B.海南省C.四川省D.河南省
2.图中曲线变化反映出该省区的城市化发展特点是
A.与我国其他省区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
B.城市化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协调一致
C.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D.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2016学年云南省高二下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沿30°纬线某月平均气温曲线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月份最可能为(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2.与乙地相比,甲地( )
A.热量充足 B.光照强烈 C.云量大 D.昼夜温差小
3.乙地比两侧气温高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洋流 C.距海远近 D.地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2016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高二4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15年初,北美东北部遭受严重的暴风雪袭击,同时有大面积冻雨灾害。右图为2015年1月20日某时的天气形势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冻雨以液态降落的雨,与地面或暴露物体接触时冻结所致。此时,最可能出现冻雨天气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图中锋面系统过境前后,甲地天气变化与下列图示相符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2016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高二下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②过度砍伐---大约6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
③过度放牧--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 ④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2016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高二下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图为我国某区域简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最大的山脉走向大致为( )
A.东西走向 B.南北走向
C.东北—西南走向 D.西北—东南走向
2.在该天气系统影响下( )
A.甲地处背风坡,降水概率较小
B.乙地吹偏西风,气温较高
C.丙地处迎风坡,降水概率较大
D.丁地吹偏西风,晴朗少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2016学年山东省高二下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密西西比河、②尼罗河、③长江、④亚马孙河
B.①密西西比河、②尼罗河、③亚马孙河、④长江
C.①亚马孙河、②尼罗河、③密西西比河、④长江
D.①亚马孙河、②尼罗河、③长江、④密西西比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2016学年江西省高二下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年降水量随高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就相同海拔高度来说,该山地南北两坡年降水量
A.大致相等 B.北坡较多
C.南坡较多 D.难以判断
2.该山地年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少的高度出现在
A.南坡3500米 B.南坡2000米
C.北坡3500米 D.北坡2000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2016学年贵州省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沿EF线上的山脉是( )
A.两个国家的分界线
B.两个大洲的分界线
C.两种气候类型的分界线
D.两种农业区的分界线
2.关于M、N两地的地表特征表现为( )
A.M地地面波状起伏,多冰碛丘陵
B.N地河流切割,河谷纵横
C.M森林广布,树种丰富多样
D.N沙漠广布,以内流河为主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