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左图为“世界某区域图”,右图为“某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赌徒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中A、B、C三地与右图所示气候特征一致的是_____地,简单概括其降水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比较同纬度的A地与D地在气候特征方面最突出的差异。
(3)说出AB所在国传统工业的分布特点,并简述该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条件。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届四川省高三12月月考文科综合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环境保护】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亚洲鲤鱼(青草鲢鳙等家鱼)上世纪70年代它们肩负着“环境净化大使”的使命从中国南方地区来到并不喜食淡水鱼的美国,他们生长迅速,体型较大,繁殖能力强,食量大,好斗,喜逆水,善跳跃,如今畅游于密西西比河干支流,进逼五大湖,背负着“亚洲魔鱼”的恶名令美国人头疼不已。现今亚洲鲤鱼正被大量消灭。
材料二:亚洲鲤鱼美国分布图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美国对亚洲鲤鱼始迎终弃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2016学年天津静海第一中学高二3月月考文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是西安和华山的游客文化程度调查统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西安碑林是历史文化景观,华山是地质地貌景观
②文化程度高的游客参观碑林,文化程度低的游客游览华山
③影响游客兴趣的主要因素是学历的高低
④高学历的游客旅游目的性强,中等学历的游客旅游愿望受大众媒介影响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2016学年陕西西安铁一中学高二下开学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 )
A.①以长波的形式源源不断输送能量
B.②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C.③只出现在夜晚起保温作用
D.④表示散失的少量短波辐射
2.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美国科学家提出抽取海水,向空中喷洒海盐颗粒、 增加云量以降低大气温度的方法。 这种做法的直接效果是( )
A.到达地面的①减弱 B.大气吸收的②减少
C.射向地面的③减弱 D.射向宇宙空间的④减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2016学年山东枣庄八中南校区高二3月阶测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衡量灾情大小的标准是
A.致灾因子强度
B.人类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数量
C.孕灾环境大小
D.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2016学年宁夏六盘山高中高二下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欧洲固体降水占全年降水百分比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读欧洲固体降水占年降水量百分比的分布特征是( )
A.由西北向东南减小 B.由西南向东北减小
C.由西南向东北递增 D.由低纬向高纬减小
2.关于图中等值线说法,正确的是( )
A.B处固体降水占全年降水百分比可能是10%~20%
B.A处等值线向南弯曲主要受海陆分布的影响
C.B处等值线闭合主要受海陆分布的影响
D.A处等值线向南突出主要受地形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2016学年宁夏六盘山高中高二下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沿EF线上的山脉是( )
A.两个国家的分界线
B.两种气候类型的分界线
C.两个大洲的分界线
D.两种农业区的分界线
2.N地的地表特征表现为 ( )
A.地面起伏大,多山地丘陵
B.地势低平,多沼泽地
C.森林广布,树种丰富多样
D.沙漠广布,以内流河为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2016学年北大附中河南分校高一3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读“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粗线表示人口出生率,细线表示人口死亡率,则/////部分表示________。
(2)图中A阶段,人口的出生率________、死亡率________,自然增长率________,人口增长模式为“________”。
(3)图中B阶段人口增长模式为“________”。
(4)图中C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速度都________,人口增长模式为“________”,人口年龄结构呈现________型。
(5)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由于大力开展________工作,目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经步入“________”人口增长模式。
(6)分析上图得出人口增长模式是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基本原则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2016学年北大附中河南分校高二3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各组灾害的发生具有关联性的是 ( )
A.火山喷发—泥石流—旱灾
B.地震—海啸—洪灾
C.寒潮—荒漠化—生物灾害
D.旱灾—森林火灾—虫灾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