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图2-2-15是表示某种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般模式。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2-2-15

(1)阶段Ⅰ鲜花和蔬菜产区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地形平坦             B.气候优越            C.距城区近           D.水源充足

(2)阶段Ⅱ鲜花和蔬菜产区的区位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B.城市人口的增加

C.交通运输的便捷                               D.城市居民收入增加

(3)若甲城市在河北省,乙城市在广东省,则阶段Ⅱ运输量最大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C  (2)C  (3)D


解析:

第(1)题,在城郊形成蔬菜、花卉产地主要是因为距离城市(消费市场)近。第(2)题,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第(3)题,广东位于低纬地区,冬季温和,许多在北方冬季寒冷气候条件下不能生长的农作物都可以在此生长,因此从广东输往河北的农产品中,应在冬季时运输量最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人口统计图表,计算并回答问题。

(1)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_________‰;在A、B、C三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_________国,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2004年约6‰)相似的是_________国。

  

(2).与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类似的国家主要分布于_________ (单项选择)

A.非洲        B.亚洲        C.欧洲        D.北美洲

 (3).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在图2中标出A点,以表示A国15岁以下、65岁及以上人口年龄构成。

                             2004年A、B两国人口年龄构成(%)

15岁以下

15岁到64岁

65岁及以上

A国

50

45

5

B国

17

65

18

                                                     图1

 (4).分析图1和图2可以看出,A国人口问题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5).图3所示的城市流动人口数量变化对该市产生的积极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能带来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在2009年9月25日匹兹堡闭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全球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的立场最受瞩目,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温室气体危害比重数据。

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

甲烷

一氧化二氮

氟氯烃

危害比重

69.6

12.4

15.8

2.2

材料二: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与大气平均温度偏差的相关性(甲图)。

材料三:乙图是造成地球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在台湾岛、关岛、南极大陆三个地区从1993年4月到2002年12月浓度变化图。

(1)简要说出材料一中四种温室气体危害比重最多和最少两种气体的人为来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叙述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中①、②两条曲线中表示平均温度差的是________,总结归纳两条曲线变化的特点及其相关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三中,最可能是南极大陆地区二氧化碳浓度的是________,解释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3-2014学年江西省高三第三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地理教学中经常用一些示意图来表示地理现象的发生与变化。完成下列问题。

1.图2显示的是某一自然地理现象的循环过程,该过程为

A.海陆间循环      B.海上内循环      C.夏季风环流       D.冬季风环流

2.图3中的阴影部分代表大陆,另一部分代表海洋,图中等值线表示

A.南半球7月等温线       B.南半球1月等温线

C.北半球7月等温线       D.北半球1月等温线 

3.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取两个相同的玻璃箱(如下图),在甲玻璃箱底部放层土,同时将两个玻璃箱放在阳光下照射,15分钟后测量玻璃箱里的气温,测量结果显示两个玻璃箱内气温相差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气温甲大于乙,因为甲的底面辐射比乙强

B.气温甲大于乙,因为甲的大气逆辐射比乙强

C.气温乙大于甲,因为乙的底面反射比甲强

D.气温乙大于甲,因为甲底层土壤的热容量比空气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3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二下学期质量检测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下述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美联社报道,美国时间2006年11月15日6点15分日本千岛群岛附近(如图1)发生里氏8.1级强烈地震,并发布海啸警报。日本气象厅同时表示,地震引发的海啸将高达2米,呼吁当地沿岸居民迅速撤离。

材料二  据日本气象厅报告,千岛群岛东部东京时间2007年1月13日13时24分发生里氏8.3级地震(如图2)。震源位于海床下30公里。

1.千岛群岛附近短期内连续发生大震的原因是

A.处在海洋上,地壳太薄

B.在亚欧板块、北美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C.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D.处在大洋中板块张裂边界

2.这两次地震对日本并未造成多大的危害,主要原因是

A.震级小                          

B.日本建筑物抗震系数大

C.震中位于海洋上                  

D.日本多震,防震意识强

3.下列影响地震对地面破坏程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震级越大破坏越大

②震源越深破坏越大

③震中距越小破坏越大

④地面越平坦破坏越大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4.千岛群岛东部1月13日地震属于

A.浅源地震                    

B.中源地震

C.深源地震                    

D.都不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