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生物圈是指( )
A. 被生命强烈改造了地壳表层
B. 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C. 在太阳系中,有别于其他行星的唯一特殊圈层
D. 指地面以上 100米 到水面以下 200米 这一薄层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我国东北部及周边地区2017年8月6日20时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推断P地点近地面的风向为( )
A. 偏西风 B. 东北风
C. 偏东风 D. 东南风
【2】关于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地比丙地风速小 B. 乙地为下沉气流
C. 丙地吹偏南风 D. 丁虚线附近可能会出现锋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1985-2010年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得益于
A. 第一产业基础地位的减弱 B. 第二产业对就业的拉动
C. 第三产业对就业的拉动 D. 外省人口的迁入
【2】对安徽省第二产业就业拉动作用最明显的措施是
A. 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B.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 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 D. 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工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①、③区域的人口增长模式分别属于( )
A. 现代型和原始型 B. 原始型和现代型 C. 现代型和传统型 D. 传统型和现代型
【2】③与①相比死亡率高的原因是( )
A. 战争 B. 疾病
C. 生活水平差 D. 老年人口多
【3】与②人口增长模式相对应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是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关于水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水圈中的水呈固态和液态存在
B. 水圈是自然地理系统中一个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C. 水圈是指陆地上的所有淡水水体总称
D. 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6年9月国家印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以沿江主要城镇为节点,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描绘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宏伟蓝图。
材料二:长江经济带及三大城市群示意图。
材料三:成都平原“农—林—牧—渔”综合发展模式图。
(1)评价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交通运输条件。
(2)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相比,长江下游城市群体系有何特点?
(3)成都平原农业的“农—林—牧—渔”综合发展模式优点有哪些?
(4)为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建设沿江绿色发展轴,应采取哪些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城市首位度”指省份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的经济总量(或人口总量)之比。读2015年我国部分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与人口首位度对比图及武汉市1995—2015年经济首位度及人口首位度变化曲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对2015年图中我国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与人口首位度分析正确的是( )
A.福州在省内的经济地位最重要
B.哈尔滨是人口首位度最大的省会城市
C.济南的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在全省最高
D.南京的政治文化职能在全省更加突出
(2)对武汉市二十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B.经济首位度持续上升
C.人口首位度持续上升
D.城市间人品规模差距不断扩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人口的性别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它通常由性别比这个指标加以度量。性别比为平均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的数量。下图为四个国家人口性别比例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④表示俄罗斯(前苏联)的性别比,造成1950年这一时期性别比较低的原因主要是
A.战争 B.移民 C.疾病 D.国家政策
【2】若图中的曲线②代表珠江三角洲工业区的性别比例,造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性别比较低的原因主要是:( )
A.重工业发达,大量男性劳动力迁入 B.轻工业发达,大量女性劳动力迁入
C.男性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上升 D.女性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上升
【3】曲线①峰值的出现可能带来的问题有( )
①人口老龄化 ②男女比例失调 ③社会秩序混乱 ④缺乏劳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自然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她把地球表面的景观塑造得如此惟妙惟肖,令人观止。阅读南斯拉夫的“猫咪”山图,完成下列各题。
【1】“猫咪”山形态形成的根本能量来源是()
A. 地球内能 B. 太阳辐射能
C. 岩浆活动 D. 流水作用
【2】“猫咪”山所在地区的地表形态是( )
A. 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 B. 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
C. 内、外力作用共同形成 D. 变质作用形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