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表示“2000~2005年间我国各省(市、区)省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 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读下图,回答题。
1.造成图中A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是当地( )
A.收入水平高 B.远离东部
C.人口数量少 D.经济落后
2.图中B点代表的省(市、区)在1954~1984年间是我国唯一的人口迁入、迁出平衡地区,也是目前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该地区典型的农作物是( )
A.棉花 B.甜菜
C.橡胶 D.青稞
3.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 )
A.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
B.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多
C.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少
D.所有省(市、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
1.D
2.D
3.C
【解析】
试题分析:
1.据图可知,A点所示省(市、区)迁入率很小,而迁出率则很大,人口大量外迁表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很低,故D项正确。
2.根据题干中人口的迁移状况及人口密度特点可知,该省区为西藏自治区,其典型的农作物为青稞。正确答案选D。
3.据图可知,迁入率最大值为18%,迁出率最大值为6.5%,故A项错误;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主要集中于图中A点附近,省区数量少,且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数量也很少,故B项错误,C项正确;图中A省(市、区)的迁出率远远大于迁入率,故D项错误。
考点:主要考查了人口迁移和典型的农作物。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不同地区典型的农作物。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下图表示“2000~2005年间我国各省(市、区)省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 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读下图,回答9~11题。
9.造成图中A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是当地( )
A.收入水平高 B.远离东部
C.人口数量少 D.经济落后
10.图中B点代表的省(市、区)在1954~1984年间是我国唯一的人口迁入、迁出平衡地区,也是目前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该地区典型的农作物是( )
A.棉花 B.甜菜
C.橡胶 D.青稞
11.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 )
A.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
B.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多
C.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少
D.所有省(市、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2-2013学年河南郑州第四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卷(带解析) 题型:单选题
下图表示2000---2005年我国各省(市、区)实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 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读图回答题。
【小题1】造成图中A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的是当地( )
A.收入水平高 | B.自然条件恶劣 |
C.人口数量少 | D.经济落后 |
A.人口密度 | B.人口容量 | C.人口构成 | D.人口素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1-2012学年山西省临汾一中高一6月月考地理试卷(带解析) 题型:单选题
下图表示2000-2005年我国各省(市、区)实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 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2题 。
【小题1】造成图中A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的是当地
A.收入水平高 | B.远离东部 | C.人口数量少 | D.经济落后 |
A.棉花 | B.甜菜 | C.橡胶 | D.青稞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届湖南省株洲市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表示2000-2010年安徽省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下图表示2000年、2010年安徽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结构。完成下列问题。
1.2000-2010年,安徽省粮食产量总体呈上升态势的主要原因是( )
①耕地面积增加 ②政策支持 ③农业劳动力增加 ④科技支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与2000年相比,2010年蔬菜瓜类播种面积变化较大,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水源 B.市场 C.土壤 D. 机械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届湖南益阳第六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表示2000-2005年我国各省(市、区)实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港、澳、台)。读图回答下列两题。
1.造成图中A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的是当地
A.收入水平高 B.教育发达 C.人口数量少 D.经济落后
2.图中B点代表的省(市、区)是目前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该地区典型的农作物是
A.橡胶 B.甜菜 C.青稞 D.棉花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