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青藏高原,曾经水草丰美,后因高原隆起,气候变得寒冷干燥,人类被迫迁出。一部分向东进入黄河流域,逐步被同化,形成了统一的汉民族;一部分向南进入“藏彝大走廊”,分化、演变形成了藏、彝、羌、普米、独龙、珞巴、门巴、哈尼、纳西等数十个少数民族。其中摩梭人和扎巴人还较为完整地保留着母系社会形态,纳西族仍然保留着迄今为止世界上形态最原始的“东巴文”象形文字系统……
材料二:汉文史料中多有藏人“嗜茶如命”字样;藏地民谚有“汉家饭果腹,藏家茶饱肚”之说。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茶叶中所含的咖啡因、儿茶素等成分,能降低人体血液中胆固醇、三酰甘油的含量,有明显降低血脂的作用,并能迅速清除或分解已进入血管壁内的脂质,有抗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还能抗血小板聚集和促进脂类化合物排泄的作用,从而改变血液流动特性,抑制血栓的形成,预防心肌梗死、脑血管梗阻等疾病。
材料三:下图是“藏彝大走廊”示意图。
(1)简要分析藏地不产茶和藏民嗜茶的原因。(6分)
(2)简要分析藏彝走廊地区少数民族众多的原因。(至少回答两点) (4分)
(1)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气候高寒,降水少,空气干燥,不适合茶树生长(2分)。
藏民以种植青稞、饲养牲畜为主要农业活动(2分);以糌粑、酥油、牛羊肉为主食,缺乏蔬菜,(2分)。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能够分解脂肪,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喝酥油茶的生活习惯(2分)。(答两点得4分)
(2)①横断山区地形复杂,自然地理单元相对独立(2分);生活在各自然单元的人们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俗(2分)。② 横断山区山河相间,山高水急(2分),区内各族群之间联系、沟通不便,难以融合(2分)。③横断山区对外交通艰难,其他文化不易进入,其文化难被同化(2分)。(答2点)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安徽省宣城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5月)月考地理试题 题型:01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2012届高三1月双周练地理试题 题型:01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材料一 农作物熟制:是指一定时间内,作物正常生长收获的次数。如一年内,作物正常生长,只收获一次的,叫一年一熟制,依此类推。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农作物熟制分布图。
(1)分析A地区农作物一年三熟的原因。
材料二 成都市明确提出要将成都建设成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实现“林荫气爽、鸟语花香、清水长流、鱼跃草茂”的优美环境。
(2)说明成都发展成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自然条件。
材料三 重庆市涪陵区是闻名遐迩的“榨菜之乡”。而宜昌在19世纪末就成为中国第一个涪陵榨菜销售市场,至今仍是主要集散市场。
(3)概括宜昌形成榨菜集散市场的条件。
材料四 下表为四川省与浙江、福建、山东工业增加值比较表,图甲为四川三大产业变化与能耗总量变动趋势图。
工业增加值比较情况表(单位:亿元)
四川 | 浙江 | 福建 | 山东 | |
1978年 | 59.40 | 46.97 | 23.85 | 108.53 |
1985年 | 127.13 | 178.68 | 62.09 | 259.42 |
1995年 | 833.17 | 1 632.37 | 764.64 | 2 113.34 |
2004年 | 2 165.22 | 5 381.40 | 2 532.68 | 7 799.31 |
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对比情况表(单位:%)
四川 | 浙江 | 福建 | 山东 | |
1990年 | 31.1 | 28.8 | 40.5 | 42.2 |
1995年 | 33.3 | 35.6 | 46.3 | 41.9 |
2000年 | 31.8 | 37.5 | 47.8 | 43.4 |
2004年 | 33.0 | 47.9 | 41.8 | 50.3 |
(4)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四川省制定了“工业强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1年山东省潍坊市新高二暑假作业(二)地理卷 题型:选择题
天津滨海地区已形成综合性工业区域,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上图所示工业部门集聚的主要原因,是共同利用了天津滨海地区的
A.原料 B.基础设施 C.燃料 D.消费市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某校地理小组学生在滨海公路沿线的山坡上,看到了几千年前形成的海浪侵蚀地貌。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5.据图判断,古海蚀地貌在此出现,反映了几千年以来该地区( )
A.陆地相对上升 B.海水沉积作用加强
C.海面相对上升 D.海浪侵蚀作用加强
6.三峡大坝下游附近河床某测点,沉积物粒径的平均值比建坝前大(如下图示意),其成因是( )
A.侵蚀—搬运作用 B.搬运—堆积作用
C.风化—侵蚀作用 D.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