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荒漠化是在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被称作“地球的癌症”。土地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有
A. 地质灾害频次增多,土壤盐渍化加剧 B. 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C. 土地生产能力下降,植被荒芜 D. 臭氧层破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近年暑假对我国西南某地区进行了野外综合考察。下图是他们考察地区的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C处有一石碑“×河源”。请在图中画出发源于该处的小河。小组同学发现,图示区域内该河的上游和下游段水流较急,而中游段水流缓慢,你是否能解释其中原因?
(2)该小组的几位同学在C处和E处分别树立了旗杆。如果不考虑树木等物体的影响,请问站在D处的同学能否看到这两处的旗杆?为什么?
(3)该小组的两位同学分别画了DE、GH一线的剖面图,出现了图右侧①②两种情况,你认为正确反映GH剖面的是?请在①②两图中标出GH和DE的交点I。
(4)两位同学分别在A、B两地测量当地的温度,你认为两地之间的温差约为多少?为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我国某水库库区1992年、2006年坝前水温(单位:℃)、水位(单位:m)变化图(2006年缺测1、2、11、12月数据)。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水库最可能位于我国( )
A.青海省
B.天津市
C.湖北省
D.贵州省
(2)2006年较之1992年,该水库( )
A.8月,引水口以下水温垂直变化显著
B.8月,水面以下60米水温变化更缓和
C.引水口水位在3~10月水温年内变化更为缓和
D.引水口水位在3~10月最高水温出现时间更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图,(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据此 回答下列问题。
【1】【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2】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图中②国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 计划生育 B. 鼓励生育 C. 采取移民政策 D. 鼓励人员出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中国、日本和韩国人口负担系数百年比较图,回答下列各题。
【1】【1】国际上一般把人口负担系数≤50%的时期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据图,中国“人口机会窗口”达到顶点的时间为( )
A. 1970年前后 B. 1990年前后
C. 2010年前后 D. 2030年前后
【2】【2】据图可知,“人口机会窗口”期,一般为( )
A. 20年左右 B. 40年左右 C. 60年左右 D. 80年左右
【3】【3】“人口机会窗口”期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是( )
A. 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负担相对较轻, 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B. 生育率迅速上升,造成人口结构失衡
C. 劳动人口过多, 失业率下降
D. 人口老龄化加剧,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中所示的生产模式最可能适用的地区及其优点是( )
A. 东北森林地区;利于林区经济发展
B. 西北沙漠地区;利于生态环境改善
C. 江南丘陵地区;利于循环经济发展
D. 青藏高原地区;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A. 扎设草方格沙障
B. 人工清除地表沙质沉积物
C. 大规模植树造林
D. 引渤海水到新疆,改善荒漠区局部小气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列图表,回答问题。
(1)左图中,虚线代表________国家,实线代表________国家。
(2)20世纪80年代之后,人口数量较多的是,增长速度较快的是。
(3)右图说明了世界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数量变化特点是: ;;。
(4)上表信息说明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是: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非阴影部分表示昼半球。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AB为 线(晨或昏),请用箭头在图上画出太阳直射光线。
(2)此图表示北半球的节气是 ,日期是 ,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3)C点日出时刻为 点,D点的昼长为 小时,此日眉山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4)B、C、D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自转线速度最小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