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聚落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进行生产活动的场所。下图是居住场所、工作场所、休闲娱乐场所变化情况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小题1: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下列关于休闲场所变化的叙述:①逐渐与居住场所分离②数量由少到多③规模逐渐变大④呈集中发展的趋势⑤种类日趋附于多样化,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小题2:演化到第三阶段时,该地区就业人口结构应该为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1: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休闲场所逐渐与居住场所分离;数量由少到多;规模逐渐变大;种类日趋附于多样化。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小题2: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三角坐标图的判断首先需要找到坐标轴,然后找到平移轴,进行平移读数。演化到第三阶段时,该地区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高。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读福建省的城乡结构变化表,回答各题。
 
1964年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城镇人口(%)
13.3
21.2
21.4
42.0
乡村人口(%)
86.7
78.8
78.6
58
小题1:下列关于福建城市化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起步早B.水平高C.发展速度快D.以上都不对
小题2:自1982年以来福建城镇人口比重快速增长的最根本原因是(   )
A.人口增速加快B.农村乘余劳动力迅速增加
C.经济发展迅速D.城市发展迅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在以放射式道路交通为主的城市中心区外围,建几条环行道路的目的是
A.缩短对角交通的直线距离B.方便各个方向之间的横向联系
C.增加城市交通量D.扩大市中心区的交通容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  (      )
A.人口数量增多B.生态环境改善
C.社会经济发展D.用地规模扩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读图题

读“我国某城市发展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b与图a相比,城市用地规模明显       ,城市人口数量呈
趋势,此过程为          。
(2)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建设了         城、开发了      ,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进一步发展城市经济。
(3)该城市位于河流的交汇处,原因是此处                      。
(4)图b中有A、B两个自来水厂,布局合理的是   原因是

(5)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为
(至少答出两点,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读图回答6—8题。

小题1:如果图示曲线表示城市化速度,则
A.A曲线可表示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
B.A曲线所代表的国家城市化速度快
C.B曲线所代表国家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B曲线代表国家城市化水平高
小题2:如果图示曲线表示传统工业和新工业发展速度,则
A.曲线A代表新工业的发展过程
B.曲线A所代表的工业科技水平是它布局的决定性因素
C.曲线B所代表的工业产品一般更新快,技术含量高
D.曲线B所代表的工业多是接近原料产地或动力基地
小题3:根据上题假设,下列工业地域中,可作为曲线B所示工业的典型代表的是
A.德国鲁尔区  B.日本神户
C.中国攀枝花  D.美国“硅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读图题

读下面资料,回答问题    
据我国统计部门调查,1997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在县城和县城以上城市就业半年以上的人数达3400万人,劳动力就业的地区分布、就业领域及文化水平如下表。(8分)
表1    城市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
文化水平
人数(万人)
比例(%)
小学及以下
750
22

2180
64
高中以上
470
14
表2   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地区分布
地区
人数(万人)
比例(%)
东部地区
1940
57
西部地区
620
18
 
表3   农村劳动力城市就业领域
就业领域
人数(万人)
占总数(%)
工业、交通、运输业
1150
34
服务业(包括垃圾清运等)
500
15
商业服务业
350
10
其他
1400
41
(1)进城农民在地区分布上的特点是:
其形成原因是:
(2)进城农民从事的工作从劳动力和技术因素上看是         密集型的工作,其原因
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读某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和“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右图),回答6—7题。    

小题1:该国丙——丁时期,出现或反映的主要社会现象有
A.社会生产力下降B.人口死亡率下降
C.社会负担不断减轻D.出现逆城市现象
小题2:A、B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下列组合较合理的是
A.甲时期—B    B.乙时期—A  
C.丙时期—B   D.丁时期—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表为我国三个城市1990—2008年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状况,读表回答5~6题

1.表中的三城市近郊地区人口增长迅速,其主要原因不是
A.城市中心地区环境质量较差  B.近郊区环境质量好
C.近郊区高科技产业的飞速发展  D.城市交通的迅速发展
2.下列有关三个城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三城市都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B.甲市近郊区人口增长率高于其他两个城市
C.有效缓解了城市中心地区的环境和人口压力
D.近郊区和远郊区基础设施的改善是促进人口变化的重要因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