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采猎文明时期
B.农业文明时期
C.18世纪后的工业革命时期
D.20世纪60年代后的现代化时期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013
人类对人地关系开始有一些科学认识萌芽的时期是( )
A.采猎文明时期
B.农业文明时期
C.18世纪后的工业革命时期
D.20世纪60年代后的现代化时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为了加强与哈萨克斯坦合作,2002年12月4日,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建议俄罗斯联邦政府重新启动“北水南调”工程;修建一条大运河,将俄罗斯的鄂毕河河水南引,直抵中亚的阿姆河与锡尔河,与之共同汇入咸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②河。流量丰富,但航运价值不大,简述其主要自然原因。
(2)简述俄罗斯将鄂毕河水引入咸海的主要意义。
(3)俄罗斯的主要农业地带是在( )
A.①河流域 B.②河流域 C.③河流域 D.④河流域
(4)D、B地形区上修建铁路的最大地质困难是什么?
材料一 “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曰洋灯,火锅名曰洋锅,细而至于酱油之佳者亦名洋酱油,颜料之鲜艳者亦呼洋红洋绿。……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洋乎洋乎?盖洋洋乎!”
——陈作霖《秉烛里谈》
材料二 传统社会的价值观是“贵义贱利”,居于“四民之末”的商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但是,晚清时期“重商”不仅发展为影响深远持久的社会思潮,而且也改变了清王朝的国策,由“重农抑商”变为“以工商立国”。表现在社会风尚方面,就是习俗更易具有了商业化趋向。商人不仅捐纳功名跻身于绅士之列,而且有名望的绅士们也相率从商,在绅与商的交互渗透中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绅商阶层”。在社会交往中,也出现“交往重衣冠而不问出身”的时俗。
——《新编中国通史·晚清社会风貌》
材料三 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派人士倡导发动女权运动。康有为在广东南海首创《不缠足会草例》,其后与康广仁等在广州正式成立了“不缠足会”,并逐渐推广,新学堂则以不缠足为基本的入学条件,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经济成长历程》(岳麓版必修Ⅱ):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5)根据上述三则材料,概括晚清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特点。
(6)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材料四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会使地球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对此,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到了上世纪70—8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与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气候变化问题才引起了大众关注,上升为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问题;至上世纪90年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环境与资源、能源、科技研发等领域内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重要而积极的成果。
(7)结合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说明人类是怎样追求和发展真理的?
材料五 2009年入秋以来,包括重庆在内的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共5104、9万人因旱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609万人,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威胁。对此,专家认为:此次旱灾既与天气异常有关,也有西南地区植被破坏、生态失衡有关。
旱灾发生后,重庆市委、市府立即作出了抗灾的重要指示。各有关部门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扎实的作风投入抗旱保民生、促春耕工作。
(8)西南地区遭遇特大旱灾和重庆市的应对措施给我们什么样的唯物论启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407年,匈奴族首领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在无定河以北、黑水以南修筑都城(统万城)。赫连勃勃曾叹曰:“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岭以北,大河以南,未有若此之善者也。”北魏灭夏以后,这里成为牧场,唐初为农业区,唐末以后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底沙泛起成流沙。至北宋末,这里已是一片沙漠(今毛乌素沙漠)。
——摘编自白寿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隋至宋初统万城地区人口统计略表
时间 | 户数 | 口数(每户以5口估算) |
隋 | 11 673 | 58 365 |
唐中期 | 12 635 | 63 175 |
北宋初期 | 2l 386 | 106930 |
——摘编自《隋书》《旧唐书》《太平寰宇记》等
材料三
1886年美国首次出现沙尘暴,1894年和1913年美国中西部地区又分别发生两次沙尘暴。1931年发生严重干旱,1932年冬刮起了强风,加剧了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芜。据美国官方统计,如果以能见度小于一英里为准的话,这样的沙尘暴1932年14次,1933年38次,1934年22次,1935年40次。整个沙尘暴肆虐范围达1000万英亩。沙尘暴造成美国农业减产和农业收入减少。频繁的沙尘暴对很多美国人来说,如同恶梦一般。当时的一首歌这样唱道:“这漫天尘土侵入我的家乡,从此我不得不漂泊四方。一场尘暴来势汹汹……好像乌云遮住太阳。”
——摘编自(美)唐纳德·沃斯特《尘暴》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统万城建于哪一历史时期,说明该城所在地区自建城至北宋年末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沙尘暴频发的历史原因及影响。
材料四
田纳西河流域位于美国东南部,气候温暖湿润,山青水秀,森林繁茂。19世纪后期起,流域内人口激增,开发利用强度加大(图1),致使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发,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到20世纪30年代初,该流域人均年收入只及美国平均水平的45%。1933年开始,在田纳西河管理局的统一协调和严格管理下,实施了以治理田纳西河为核心的流域综合整治和开发(图2)。取得了全流域水电、火电、核电并网供电,合理利用土地,治理污染,改善水质,发展旅游业等一系列效益。到20世纪80年代,谈流域人均年收入已迭到全美国的平均水平。
图1
图2田纳西河流域示意图
(3)分析图8,说明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4)依据资料和图9信息,指出对田纳西河治理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说明其效益。
材料五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如南北差距继续扩大、世界人口剧增、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对世界环境和发展中国家的关键问题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专题报告。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基本纲领,并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有183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可持续发展观被不同国家所认同。
(5)联系材料五,运用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可持续发展观能够被不同国家所认同。
材料六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曾做出如下论断:恩格斯说:“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马克思说:“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
(6)联系材料五、六,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理解和处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