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为世界某地区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据图中条件判断,该岛屿的名称为:
A.台湾岛 B.爪哇岛
C.马达加斯加岛 D.塔斯马尼亚岛
2.图中①区域的气候类型为: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亚热带湿润气候
3.图中②区域气候的成因是:
A.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B.西风带控制
C.受季风的影响 D.受地形和洋流的影响
4.图示地区所在国家水稻种植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
①地稻米产区与我国南方稻米产区相似的区位条件是:
A.灌溉水源丰富,机械化程度高 B.气候类型相同,土壤肥沃
C.地势平坦,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D.精耕细作,技术条件优越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7届人教版 地球上的水 单元测试 地理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是2015年3月下旬拍摄于华北某城市郊区的一张景观照片。为了发展塘鱼养殖,某农户在耕地中开挖了水塘。水塘虽还没有人工蓄水,但在B处已经有了浅浅的一层水。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水塘中B处积水的直接补给来源主要是
A.雨水 B.地下水 C.河水 D.积雪融水
2.由于春季蒸发旺盛,容易造成土壤返盐,最可能出现盐碱的地方是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7届人教版 地表形态的塑造 单元测试 地理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泰山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泰山以拔地通天之势、名胜古迹众多而名扬中外,据此完成下列下列各题。
1.影响泰山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表现为
A. 风力作用 B. 冰川侵蚀 C. 流水作用 D. 流水堆积
2.泰山因拔地通天之势而以“雄”著称,“拔地通天”的成因是
A. 岩浆喷发而形成 B. 断层之间的岩块上升而形成
C. 板块水平挤压而形成 D. 岩块崩塌而形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2016学年山西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地理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有关图中四个国家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国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
B.乙国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旱雨两季分明
C.丙国河流较少,但中部地区地下水丰富
D.丁国有世界最长的河流流经
2.有关四个国家的经济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国是世界最大的咖啡和天然橡胶的生产国
B.乙国工业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C.丙国是工矿业和农牧业发达的国家
D.丁国最主要的经济支柱是长绒棉的生产和出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2016学年内蒙古高二上期第一次月考地理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两河口附近的平原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相同的限制性因素是:
A.雨热不同期 B.水旱灾害频繁
C.土地荒漠化 D.风沙危害严重
2.初冬和早春,②河段易有凌汛现象出现,这种现象还可能发生在:
A.尼罗河 B.密西西比河
C.莱茵河 D.叶尼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7届人教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单元测试地理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甲、乙两图分别为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开垦耕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下列问题属于乙图中箭头①引起的是( ),属于箭头②引起的是( )。
A.太湖蓝藻污染
B.海洋渔业产量下降
C.野生华南虎踪迹难觅
D.山西某地儿童铅中毒事件频频发生
E.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木枯死
F.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7届人教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单元测试(2)地理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 )
A.苔原带 B.温带草原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风力 D.光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2017学年安徽六安一中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伞式洋流发电是通过“伞”带动工作索周而复始的运动,进而带动发电机运转发电.读某海域的伞式洋流发电站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
A. 寒流 东 西 B. 暖流 西 东
C. 寒流 南 北 D. 暖流 南 北
2.
A. 加剧了沿岸地区的荒漠化 B. 降低了干、热程度
C. 扩大了常绿林的分布范围 D. 增加了湿、热程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