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图示地区外力侵蚀强度最大的地区是(  )
A、甲B、乙C、丙D、丁
考点: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
专题:
分析:此题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它使得地表变得高低起伏.根据图中的岩层判断大部分是沉积岩,因此此图应该是先形成沉积岩,后经过地壳上升运动,因此出露地表,形成山脉.再受到外力的风化,侵蚀等作用的影响形成高低不平的景观.最后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上升侵入形成花岗岩.在图中外力作用最大的地区是乙,形成了V型峡谷,说明侵蚀作用强烈.甲是石灰岩分布的地区,在流水的溶蚀作用下,地表变得崎岖不平,形成了喀斯特地貌;丙在背斜的顶部,正受侵蚀作用的影响.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紧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丁是向斜山,不易受侵蚀.
解答: 解:A、甲是石灰岩分布的地区,在流水的溶蚀作用下,地表变得崎岖不平,形成了喀斯特地貌,故不符合题意;
B、在图中乙处形成了V型峡谷,说明侵蚀作用强烈,因此外力作用最大的地区是乙,故正确;
C、丙在背斜的顶部,正受侵蚀作用的影响,故不符合题意;
D、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紧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丁是向斜山,不易受侵蚀,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变化.结合图中的地点分析侵蚀作用的大小,此题难度一般.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图中地质构造①②和地貌甲乙,形成的先后顺序,能够确定正确的是(  )
A、①②乙B、①②甲
C、甲①②D、甲乙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若甲处在纬度30°附近,则该处洋流可能是(  )
A、本格拉寒流
B、千岛寒流
C、东澳大利亚暖流
D、墨西哥湾暖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东非高原形成的过程是(  )
A、①B、②C、④D、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海岸,有一处被称作“十二门徒石”的神奇崖壁可谓鬼斧神工,以其中漂亮的鸡形礁石最为著名,如今鸡形礁石已坍塌,可谓倩影永逝,令人叹息.关于“十二门徒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类似我国桂林山水的峰丛、峰林,属于喀斯特地貌
B、属于海岸侵蚀地貌中的海蚀柱,鸡形礁石是由于海浪侵蚀作用而坍塌
C、是由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挤压碰撞而形成的岛弧链
D、是由海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而鸡形礁石是因为风化和侵蚀作用而坍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图中各点天气状况可能处于阴雨天气的是(  )
A、①④⑤B、②③⑤
C、①④D、②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某日,图中①地的夜长为11小时40分,则该日②地(  )
A、日出和日落时间均晚于①地1小时10分
B、日出和日落时间均晚于①地1 小时30分
C、日出、日落时间分别晚于①地1小时30分和1小时10分
D、日出、日落时间分别晚于①地1小时10分和1小时30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完成9~ll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如果此刻N地的太阳高度为h(h>0°),当Q点南移时,P、N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和h值的变化分别是(  )
A、变大  变大
B、变大  变小
C、变小  变大
D、变小  变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