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位于台湾省西北部临海的桃园地区素有“千塘之乡”的美称。18世纪广东客家人迁居桃园垦荒,始修埤塘系统(如下图),1963年埤塘逾8800口。近几十年来,桃园人口激增,埤塘数量迅速减少,目前仅存约2800口。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修建埤塘的主要目的是
A.养殖与旅游 B.滞洪与养殖
C.灌溉与滞洪 D.灌溉与旅游
【2】埤塘系统的修建反映出桃园地区
A.丘陵台地多 B.降水强度小
C.森林覆盖广 D.河流流程长
【3】桃园地区埤塘数量迅速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水稻总产量的提高 B.现代化水利系统的兴起
C.水产养殖业的衰落 D.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
【答案】
【1】C
【2】A
【3】D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修建埤塘开始于客家人垦荒时期,垦荒是发展种植业,主要目的是灌溉与滞洪,C对。养殖、旅游与垦荒无关,不是修建埤塘的主要目的,A、B、D错。
【2】结合剖面图分析,埤塘系统的修建反映出桃园地区丘陵台地多,是一种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生产方式,A对。该地有“千塘之乡”的美称,降水强度大,B错。图示高山地区有林地分布,不能表示森林覆盖广,C错。位于台湾岛,受岛屿面积限制,河流流程较短,D错。
【3】根据材料,桃园地区埤塘数量迅速减少的现象,是随着人口激增出现的。所以最主要原因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占用的湿地,D对。水稻总产量的提高与埤塘减少无关,A错。现代化水利系统的兴起,可能使埤塘数量增加,B错。水产养殖业的衰落可能是埤塘减少的结果,不是原因,C错。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2015年4月开始,“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16个城市开始试点。“海绵城市”通过一系列的“绿色”措施滞水、蓄水、净水和排水,将有望缓解一系列城市问题。下图为“海绵城市简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的影响是( )
A. 增加下渗 B. 减少蒸发 C. 增加地表径流 D. 减少地下径流
【2】海绵城市建设将有利于缓解城市( )
①淡水不足 ②雨季内涝 ③用地紧张 ④热岛效应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干旱河谷森林分布的下线主要受水分和湿度的影响。下图为“我国某山区干旱河谷不同坡向森林分布下线高度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东南坡森林分布下线高度较高的原因是 ( )
A. 光照充足,蒸发量大 B. 降水丰沛,气候湿润
C. 地形平缓,落差较小 D. 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2】与1999年相比,2009年森林分布下线高度有所变化,影响其变化的人为原因是 ( )
A. 开垦荒地 B. 退耕还林 C. 土壤退化 D. 水土流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已被纳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主干线。待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该地区将出现长江水、黄河水和当地水的大汇合。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图中地理事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降水最丰富的区域位于鲁中南低山丘陵
B. 自西向东输水的原因是降水西多东少
C. 调水工程建成后,会减轻沿线地区的土壤盐碱化问题
D. 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是胶东地区缺水的主要原因
【2】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建成后计划每年冬季11、12月至次年2月调水,其原因是( )
A. 冬季山东降水稀少,胶东地区缺水最严重
B. 冬季黄河含沙量较低,同时可避开春秋农业用水高峰
C. 胶东地区冬季工业生产需水量最大
D. 冬季黄河流域的降雪对引黄调水工程的水源有一定补充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表反映了我国某农作物的主产省区在1980年至2010年种植面积的变化(单位:千公顷),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1】1980年至2010年,该农作物主产区空间分布重心的变化特点是
A. 由东向西再向北 B. 由南向北再向东 C. 由南向北再向西北 D. 由北向南
【2】引起其变化的主要因素可能为
①劳动力价格 ②热量条件 ③市场距离 ④国家政策 ⑤产品质量
A. ①③⑤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划分A、B、C、D四个一级区域的主要依据是( )
A. 气温
B. 降水
C. 日照
D. 风
【2】建筑物夏季需防热、通风、防雨、防洪,冬季可不考虑防寒、保温的地区是( )
A. B区
B. C区
C. D区
D. E区
【3】该图显示出的区域特征是( )
A.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B. 区域具有一定界线
C. 不同地区区域特征不会相似
D. 同一区域内差异明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有关青藏高原地区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青藏高原一般海拔在4 5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一般在-4℃以下,高原上多山地冰川,是多条大河的发源地,植被以高寒荒漠和高寒草原为主。
材料二 高原和平原冬小麦生长期内干物质累积曲线图
注:干物质是指有机质在60℃~90℃的恒温下,充分干燥,余下的有机物的重量,是衡量植物有机物积累、营养成分多寡的一个重要指标。
材料三 青藏高原人口增长与资源人均占有量动态预测
(1)图中A、B两处均有森林分布,但A处种类更加复杂。试分析原因。
(2)据图判断该地城市和旱作耕地空间分布的共同特征 ,其自然原因是 。
(3)由材料二可知,4~6月平原地区(山东禹城)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多于高原,其原因是 ;而最终高原小麦干物质累积量明显高于平原地区,除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外,还有 原因。
(4)分析材料三,青藏高原资源人均占有量的变化趋势是 ,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霾是一种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均匀悬浮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 km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专家分析“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城市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工业化和城镇化大规模建设的扬尘,以及其他多个因素导致了大规模雾霾天气的产生”。如图示意某地区1961~2008年霾的年平均日数分布。
(1)除专家已列出的因素外,甲地霾日数多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2)请你为甲地提出合理的治霾建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世界某区域等高线示意图(单位:m)”,回答下面小题。
【1】该流域上游地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这一现象可能导致( )
A. ①河段的侵蚀作用不断加强 B. ②处等高线不断向东移动
C. ②处等高线保持现有状态 D. 海陆间相互作用处于稳定状态
【2】某考生想在图中①河段处画一条等高线来分析流域特征,则该等高线( )
A. 与①河段始终保持平行 B. 凸出方向为东南方向
C. 凸出方向为西北方向 D. 与①河段始终保持垂直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