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都是太平洋沿岸的国家,据此回答有关人口及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四国人口都集中分布在国土的东南部
B.日本即将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
C.中国城市化道路应按其他三国的模式进行
D.美国是现在人才的重要迁入区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国际上形成了两大类城市化扩容模式,一类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另一类是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内含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据此回答下面试题: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之所以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其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化水平高 B.人口数量少 C.人口密度小 D.经济发展水平高
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效仿美、加、澳的模式,追求宽马路、大广场等低密度、高标准建筑的布局,将会带来的后果是 ( )
A.城市中心区萎缩加剧 B.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C.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D.耕地面积将进一步减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届山西大同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国际上形成了两大类城市化扩容模式,一类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另一类是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内含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据此判断问题。
1.美、加、澳三国之所以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其主要原因是:
A.城市化水平 B.人口密度 C.人口数量 D.经济发展水平
2.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效仿美、加、澳的模式,追求宽马路、大广场等低密度、高标准建筑的布局,将会带来的后果是:
A.城市中心区萎缩加剧 B.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C.降低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D.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安徽省2010年名校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三)地理试题 题型:选择题
国际上形成了两大类城市化扩容模式,一类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另一类是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内含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据此回答6—7题:
1.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之所以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其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化水平高 B.人口数量少 C.人口密度小 D.经济发展水平高
2.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效仿美、加、澳的模式,追求宽马路、大广场等低密度、高标准建筑的布局,将会带来的后果是 ( )
A.城市中心区萎缩加剧 B.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C.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D.耕地面积将进一步减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1年辽宁省大连协作体高一4月月考地理卷2 题型:选择题
国际上形成了两大类城市化扩容模式,一类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另一类是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内含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据此判断各题。
1.美、加、澳三国之所以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其主要原因是 ( )
A.城市化水平 B.人口数量 C.人口密度 D.经济发展水平
2.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效仿美、加、澳的模式,追求宽马路、大广场等低密度、高标准建筑的布局,将会带来的后果是 ( )
A.城市中心区萎缩加剧 B.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C.降低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D.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1年辽宁省大连协作体高一4月月考地理卷 题型:选择题
国际上形成了两大类城市化扩容模式,一类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另一类是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内含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据此判断下列各题。
1.美、加、澳三国之所以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其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化水平 B.人口数量 C.人口密度 D.经济发展水平
2.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效仿美、加、澳的模式,追求宽马路、大广场等低密度、高标准建筑的布局,将会带来的后果是( )
A.城市中心区萎缩加剧 B.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C.降低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D.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