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起伏度=(最高海拔-最低海拔)×{(1-100km2范围内的平地面积/100 km2)}/500。读沿102°E和35°N我国地形起伏度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地形单元,位于两幅图示范围内,起伏最明显的是( )
A.江南丘陵 B.藏北高原 C.天山山地 D.黄土高原
2.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所在地形区( )
A.平均海拔①高于③ B.④在①的西北方向
C.②为③和①的界线 D.③④都为平原地形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届云南云龙县高二下期末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海南岛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对该岛地理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地势中南高四周低,地形以山地为主
B.气候特征为全年高温多雨
C.水系为向心状,河流流量较大
D.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2.A地为我国第四个卫星发射基地,与四川西昌、甘肃酒泉、山西太原发射基地相比,其主要优势不包括( )
A.天气晴朗,便于对飞行器进行观测
B.纬度低,易于发射
C.毗邻大海,有良好的海上运输条件
D.节省燃料和成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年湖北黄州区一中高二9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美国和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9分)
(1)两个地区从农业地域类型来看,都属于 (2分)
(2)影响两个地区小麦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6分)
(3)我国东北地区种植水稻主要的不利条件有 。(2分)
(4)下表是美国和我国东北玉米带的比较:
项目 | 美国玉米带 | 中国玉米带 |
纬度 | 37°N~45°N | 42°N~46°N |
地形 | 平原 | 平原 |
土壤有机质(%) | 3~6 | 2 |
降水量(mm) | 500~4700 | 450~650 |
无霜期(天) | 160~200 | 130~145 |
玉米面积比重(%) | 50 | 50~60 |
玉米单产(kg/公顷) | 7500 | 6750 |
从表中可以看出,两地玉米带的单产为美国高于我国,原因有哪些?
从自然条件看: (6分)
从社会经济条件看: 。(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年湖北黄州区一中高二9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是 ( )
A.人口迁移 B.自然条件 C.人口数量 D.经济发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年浙江富阳市高二下第三次质检(5月)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5分)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华北局部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材料二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共涉及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山东全省面积的六分之一,总人口约985万人。2009年12月1日国家颁布《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⑴图中字母代表的五个城市中,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 (填城市名称),并简要说明该城市气温年较差大的原因。(4分)
⑵简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并分析地形对本区种植业的影响。(8分)
⑶分析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的区位优势。(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年浙江富阳市高二下第三次质检(5月)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色林错湖流域和该湖面积曲线、流域年降水量变化柱状图。回答下列各题。
1.色林错流域( )
A.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B.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C.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D.年温差大、昼夜温差小
2.2003年至2008年,色林错湖及流域内出现的变化有( )
A.湖泊面积增大 B.植被覆盖率下降
C.流域面积增大 D.冻土覆盖率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年广西柳州、玉林、贵港、百色高三10月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堰塞湖是指河道因山崩、冰碛物、泥石流或火山熔岩阻塞而形成的湖泊。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27.1°N,103.3°E)发生6.5级地震后,下图为牛栏江堰塞湖形成过程示意图。
说出鲁甸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类型,并分析牛栏江堰寨湖形成的自然原因。(10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年广东广州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三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下图,该地理事物的成因是( )
A.板块碰撞 B.板块张裂
C.寒暖流交汇 D.上升流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届北京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
A.地壳下降、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地壳下降、侵蚀作用、地壳上升、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地壳下降、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D.地壳上升、侵蚀作用、地壳下降、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