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20世纪80年代,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水平在不同经济地带存在着显著差异。读“2001年我国城市地理分布表”,回答问题:

 
非农业人口
全国
东部地带
中部地带
西部地带
超大城市
>200万人
13
7
3
3
特大城市
100万--200万人
28
15
9
4
大城市
50万~100万人
61
3l
27
3
中等城市
20万"---50万人
217
102
78
37
小城市
<20万人
343
138
130
75
合计
662
293
247
122
 
(1)根据表中数据,简述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存在的差异。
(2)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和人口密度的角度,分析东、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差异的形成原因。
(3)针对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发展的现状,简要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发展的方向。


(1)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东、西部地区之间城市化水平差距较大  (2)东部地区地处沿海,地形以平原为主,经济相对发达.人口密度大:西部地区地处内陆,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口密度小  (3)妥善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东部地区要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和文化素质,加强其辐射带动功能和对外交流联系;中、西部地区要加快城市化速度,把现有的中心城市进一步做大做强,促进中小城市建设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解析试题分析:第(1)题读表格中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城市数目及所占比重,可以对比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差异。第(2)题从地理环境角度看,东部地区地处沿海,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条件好,所以农业的现代化水平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多;西部地区地处内陆,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气候干旱,所以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低,农村剩余劳动力少;从经济发展水平看,经济相对发达,城市中就业机会多,生活待遇高;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从人口密度看,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多,而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农村剩余劳动力少。第(3)题东、中、西部城市化水平差异大,要改变这种差异,应结合当地实情,促进城市发展,同时利用其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考点:城市化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原因及城市的发展方向,试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会从表格数据中读取差异,掌握三大经济地带的地理环境的不同,会结合三大经济地带的实情分析城市的发展方向。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的生活质素正在上升,人类已站在可创出和平盛世的门坎,但由于世界仍不平等、暴力及环境恶化,加上高粮油价格,各国政府仍未准备应付可能出现的大型天灾人祸,人类可能与这“光辉未来”擦身而过。

材料一 农田生产力用农作物在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所能累计的有机干物质(包括植物的枝、叶、根、果及枯落部分)的数量来衡量。

材料二 不同地区农田生产力下降的耕地面积比例统计图

(1)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分析我国农田生产力的空间分布规律是             ,原因是                             

(2)请分析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农田生产力总体增加的原因。

(3)我国各地均有不同比例的耕地面积农田生产力水平下降,黄土高原和西南地区是农田生产力降低面积比例最高的地区,主要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农田生产力用农作物在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所能累计的有机干物质(包括植物的枝、叶、根、果实枯落部分)的数量来衡量。读不同地区农田生产力下降的耕地面积比例统计图,完成1~3题。

1.我国各地均有不同比例的耕地农田生产力水平下降。农田生产力下降面积比例最高的地区是(  )

A.黄土高原区  B.黄淮海区

C.西南区    D.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

2.我国农田生产力的分布规律是(  )

①山区高,平原低   ②平原高,山区低

③东南高,西北低   ④南方高,北方低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田生产力总体增加,其原因有(  )

①改良土壤、推广良种

②施用化肥、农药

③改善交通、扩大市场

④修筑梯田、扩大耕地面积

A.①③   B.①④   C.①②   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