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2014.上海高考)非洲大陆有甲、乙、丙三个气象测站,三地纬度大致相当,气候类型相同,但由于所处海拔高度、离海洋远近不同,温度与降水量却存在一定差异。读图,回答下题。

根据温度资料,可以推测三个测站的海拔高度由高到低依次为( )

A.甲站-乙站-丙站 B.甲站-丙站-乙站

C.乙站-甲站-丙站 D.乙站-丙站-甲站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届(新课标)高中地理5年高考真题备考第三章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12天津高考)读“城市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题。

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

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上图中四个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

A.a增加 B.b增加

C.c减少 D.d减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届(新课标)高中地理5年高考真题备考第九章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2014.上海高考)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在多种区位因素影响下,汽车制造业发生空间集聚与扩散。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汽车制造具有链条长、关联企业多的特点,既有整车生产企业,又有与之相配合的上游各零部件生产企业和下游销售服务企业。它们共同组成庞大的汽车产业链。

(1)分析从1996年到2010年京津冀都市圈汽车企业高密度区和中密度区的空间拓展方向。

(2)图2显示汽车制造业空间演变的一般过程,如图2a所示,在市场等因素的驱动下,在中心区形成汽车核心企业,上、下游的关联企业都集聚而来,形成由核心企业—关联企业组成的汽车产业链。如图2的b、c图,进一步阐述汽车制造业空间演变的过程和原因。

(3)从市场、土地价格、集聚三个方面,分析区位条件对京津冀都市圈汽车制造业发展的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届(新课标)高中地理5年高考真题备考第二章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双选题

(2010江苏高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下图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1.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 )

A.① B.②

C.③ D.④

2.全球气候变化会对粮食生产产生较大影响,其主要原因是( )

A.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B.旱涝灾害增多

C.某些物种灭绝

D.土壤肥力下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届(新课标)高中地理5年高考真题备考第二章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3新课标全国Ⅰ文综,22分)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图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2)推测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

(3)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小亮则从空气质量的角度提出质疑。试为小亮的质疑提供论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届(新课标)高中地理5年高考真题备考第二章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13北京高考)图a为“某日08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图b显示④地24小时内风的变化。读图,回答下题。

1.图a中( )

A.①比②风速大 B.①比③云量少

C.②比③气压低 D.②比④气温高

2.锋通过④地的时间可能为( )

A.上午 B.下午

C.傍晚 D.夜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届(新课标)高中地理5年高考真题备考第二章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10江苏高考)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回答下题。

1.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 )

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

B.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

C.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风

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东北风

2.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届(新课标)高中地理5年高考真题备考第八章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10浙江高考)读图,阴影部分为四个农业区。完成下题。

1.甲、乙、丙、丁的主要经济作物依次是( )

A.茶叶、咖啡、棉花、橡胶 B.甘蔗、棉花、柑橘、葡萄

C.棉花、黄麻、香蕉、可可 D.花生、大豆、茶叶、棉花

2.四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均属于( )

A.自给型农业 B.混合型农业

C.热带种植园农业 D.集约型农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鲁教高中地理创优必修3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有关专家提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以把“调水”变为“调电”,即把川、渝电网和西北电网相连,把川、渝电网丰富的电力引到西北,减少黄河上游水电站发电量,从而变“水从地上流”为“水从空中走”。据此完成各题。

1.川、渝有丰富电力的主要原因是(  )

A.石油、天然气丰富 B.太阳能资源丰富

C.煤炭资源丰富 D.水能资源丰富

2.若“调水”变为“调电”的方案实施,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调节黄河中下游的径流量,减少下游断流天数

B.大幅减少黄河的泥沙含量

C.增加黄河上游蒸发量,减少冬春季节径流量

D.大大增加黄河流域的总水量

3.计划中的南水北调西线与东线、中线相比,其主要优势在于(  )

A.工程量小,建设周期短

B.取水河段水量大,可自流输水到华北地区

C.工程路线短,并可利用黄河河道输水至西北和华北

D.工程地点经济基础好,沿线需水量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