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南水北调的东线工程:
A.可以自流到北京
B.能够利用京杭运河的河道
C.送水到黄河上游
D.从丹江口水库开始引水
B
南水北调的东线工程就是利用现有的京杭运河作为输水渠道,工程量小。所以B项正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A.解决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问题
B.连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以发展航运
C.利用流域间的落差发电
D.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料显示,全球已完成了三次大规模的跨国和跨地区的产业转移,目前是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读全球某产业转移路径及趋势图回答。

小题1:该图所反映的产业最有可能的是(   )
A.石油加工业
B.航空航天业
C.汽车生产研发业
D.加工制造业
小题2: 我国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正成为第四次产业转移的首选地之一,主要的原因是(   )
A.劳动力成本优势
B.技术力量强
C.原料、资金丰富
D.市场环境优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读“某城市近30年来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29~30题。

小题1: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图中a、b、c三点所代表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A.abc B.cabC.cbaD.bac
小题2:关于各阶段区域发展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a时期城市化水平最高
B.b时期环境质量最佳
C.c时期城市的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
D.b~c时期可能出现企业外迁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读图,回答23-24题。

小题1:如图所示,从A地向B地发生了(   )
A.产业升级B.资源调配C.信息传递D.产业转移
小题2:假如A、B两地均位于我国,则(   )
A.A地位于中部地区,B地位于东部沿海
B.A地位于东部沿海,B地位于中部地区
C.A地位于西部沿海,B地位于东部内陆  
D.A地位于中部地区,B地位于西部內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读“广东省产业转移方向示意图”(图1),回答1~2题。

小题1:广东省产业由珠三角向粤北、粤东、粤西等地转移的原因主要有
①珠三角地区各种产业的布局已达饱和
②珠三角地区各类非贸易品(主要指服务业)和劳动力成本上升
③珠三角地区环境污染加剧
④珠三角地区面临着较大的产业升级和转移压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小题2:广东省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主要有
①促进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②彻底消除珠三角地区的环境问题
③为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腾出空间 
④构建起粤北现代产业体系,提升整体经济竞争力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自20世界80年代以来,香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大量迁入内地。回答39-40题。
小题1:这种产业迁移
A.是第三产业的迁移B.是技术指向型产业的迁移
C.阻碍了迁入地的城市化进展D.可能对迁入地的环境造成污染
小题2:香港制造企业迁移的原因有:
①香港地价较高 ②内地服务业发达 ③内地工资水平较低 ④香港人工数量剧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中国处在国际产业转移的核心地带,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时,需严格限制高碳产业。据此完成1~3题。
小题1:下列关于产业转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不发达地区往往是落后产业的迁出地
B.发达地区往往是落后产业的承接地
C.向发达地区转移的往往是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D.不发达地区承接的往往是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小题2:我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核心地带,其根本原因是
A.企业为利用我国丰富的原材料
B.企业为开发我国庞大的市场
C.发达国家为转嫁污染
D.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最大利润
小题3: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府部门该如何“过滤”国外产业转移的迁入,下列说法合确的是
①取消针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    
②提高项目的投资金额
③要警惕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转移  
④要提高“进门”产业的选择标准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读图,回答40—41题。

小题1:1992年以来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类型是
A.资源密集型B.劳动密集型C.资本密集型D.技术密集型
小题2:从图中变化趋势看,目前我国应积极发展的产业类型有
①资本密集型②资源密集型③劳动密集型④技术密集型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