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下图中,实线表示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虚线表示运动物体的实际方向,正确的是(   )

A.1 B.2 C.3 D.4

C

解析试题分析: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其偏转规律是:顺着运动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因而C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沿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规律。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植物生长量四要素随纬度分布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代号与各要素对应正确的是   (    )

A.①—蒸发量 B.②—降水量 C.③—植物生长量 D.④—气温
【小题2】影响②曲线在纬度20°附近发生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   )
A.热量 B.水分 C.植被 D.土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分析丙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   

A.交通闭塞和水源短缺 B.洪涝和低温
C.夏季酷热和台风频繁 D.盐碱和洪涝
【小题2】图中丁地带7、8月份河流径流量占全年百分比较小,其主要原因是   
A.夏季风势力弱,降水少 B.深居内陆,受海洋水汽影响
C.处于山脉背风坡,降水少 D.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伏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美国国家科学院预言:在2014年的某一天,美国南部的一些城市,在五彩斑斓的极光光幕过后,电网会突然变得闪烁不定,灯光在瞬时明亮后将会停电,一分半钟之后,这个大停电现象将会遍及美国整个东部地区,甚至整个欧洲以及中国、日本等区域也会同样经历这样的灾难,而这场灾难仅仅源于太阳打了一个强烈的“喷嚏”。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材料中所述的太阳打了强烈的“喷嚏”极有可能是(   )

A.太阳耀斑爆发 B.太阳爆炸 C.太阳辐射增强 D.太阳辐射减弱
【小题2】该“喷嚏”还可能产生的明显影响不包括(   )
A.短波通讯中断 B.信鸽丢失
C.指南针失灵 D.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北京时间2013年10月30日8点整,上高二中运动会在学校大操场上隆重开幕,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当我校运动会开幕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

A.美国纽约(西五区)已开始万家灯火
B.英国伦敦烈日当空
C.澳大利亚悉尼(东十区)正值上下班的高峰期
D.我国新疆乌鲁木齐当地的区时已是上午十点
【小题2】此时,全球和上高同处10月30日的范围  (   )
A.小于一半 B.大于一半 C.等于一半 D.不能确定
【小题3】该日,下列城市昼长由长到短的排序,正确的是  (   )
A.北京上高新加坡悉尼 B.新加坡悉尼上高北京
C.悉尼新加坡上高北京 D.悉尼北京上高新加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2013年4月20日上午8:02,四川省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芦山及雅安震感明显,四川成都等地也有震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地震发生时(   )

A.能量以波的形式传播到成都雅安
B.横波先传播到成都雅安
C.芦山的居民先感觉到地板水平晃,后感觉到上下颠
D.芦山的居民只感到上下颠
【小题2】下面关于芦山地震产生的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P波到达莫霍面后速度迅速降低
B.S波到达古登堡面后速度迅速降低
C.P波和S波到达莫霍面后速度均迅速增加
D.P波和S波在地幔内部的传播速度是均一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读我国西北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

A.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B.水井周围地区农牧业活动较频繁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
C.由于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
D.由于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使植物不能生存
【小题2】在乙地区,可能反映该地区绿洲萎缩的现象有
A.沙尘暴频度减少 B.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
C.土壤盐碱度升高 D.生物生产能力提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读下表,完成下列问题。

地点
纬度
气温(℃)
降水量(mm)
1月
7月
1月
7月
全年

39°17´
4.0
19.0
194.3
45.0
1465.3

39°48´
-4.7
26.0
2.6
196.0
682.9

48°58´
3.5
18.4
54.3
53.6
647.4
【小题1】甲地降水丰沛的主要原因是
A.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形成大量降水
B.位于中纬度地区,台风活跃
C.海陆热力性质形成的季风环流显著
D.受寒流影响,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
【小题2】下列关于乙、丙两地地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冬夏风向有明显转换
B.两地粮食作物都以小麦为主
C.两地均位于亚欧大陆东岸
D.两地的农产品商品率都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垫面因素、人为热和温室气体排放是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主要因素。同一城市,在不同的天气形势和气象条件下,热岛效应有时非常明显(晴朗、无风),有时则微弱或不明显(大风、极端不稳定)。下表为我国东部沿海某大城市市区某年各月平均风速和平均云量的数据统计。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该市热岛效应最明显的时段是

A.冬末春初B.春末夏初C.夏末秋初D.秋末冬初
【小题2】下列措施中能有效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的是
A.增加城市绿地和水域面积B.尽量多修水泥路面
C.推广使用太阳能D.推广使用无铅汽油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