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减轻台风灾害对我国的影响,最重要的措施是( )
A. 植树造林,修建各种水利设施 B. 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
C. 进行人工消雨作业,减弱台风的暴雨和风速 D. 台风季节做好沿海居民的迁移工作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不同密度防护林对降低风速的效果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为大范围减弱风力,并做到经济合理、生态效果好,宜采用的防护林密度是
A. 极密 B. 密 C. 中密 D. 稀疏
【2】关于不同地区防护林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工矿区一净化空气、吸烟滞尘 B. 城市地区一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C. 黄土高原一防风固沙、美化环境 D. 东北平原西部一降低噪声、保护农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某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持续推进。下图为该区域工业发展、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该区域工业增加值增长缓慢,可能原因是
①工业基础薄弱 ②矿产资源贫乏 ③劳动力缺乏 ④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较低 ⑤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④⑤
【2】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10年间,该区域工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发展的特点是
A. 工业快速增长,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发展 B. 生态环境变化和缓
C. 工业快速增长,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D. 工业稳步增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②的气候类型是 ____________,自然景观①→②→③→④的变化产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③温带落叶阔叶林,而同纬度的⑥为温带荒漠,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 __,这在北半球的_____(填“高”或“中”或“低”)纬度比较明显。
(3)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规律近似于 (A:①→②→③→④ , B: ④→⑤→⑥)的变化,产生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
(4)福建省可能在上图的 (填代号)的自然带范围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袁隆平指出:“杂交水稻育种的突破,使困扰中国几千年的粮食问题基本破解,下一步的任务是要在确保粮食高产的前提下提高质量,”据此回答下题。
【1】如果三角坐标图中a、b、c分别表示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中的劳动力投入,生产资料投入,科技投入,下列各点中最能代表亚洲水稻种植业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如果三角坐标图中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下列各点中最能代表中国人口年龄构成状况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2015 上海) 人口状况对一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下图为上海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变化图。
(1)图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 )
A.2003年
B.2008年
C.2010年
D.2012年
(2)图中反映上海市人口总量的变动态势是( )
A.基本稳定
B.逐年增加
C.先增后减
D.整体趋减
(3)“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人口新政给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长远影响可能是( )
①增加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②导致人口增长率大幅度上升
③缓解劳动人口比重减少趋势 ④改善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状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世界人口随纬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依图可推断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
A. 热带地区 B. 北温带地区 C. 南温带地区 D. 北寒带地区
【2】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区
A. 水热条件优越 B. 自然灾害极少
C. 地形极为平坦 D. 环境污染很小
【3】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世界人口比重小的主要原因是
A. 干旱地区广 B. 气候酷寒
C. 陆地面积小 D. 山地多平地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地球表面某区域的经纬网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若某船从甲地起航按正东、正南、正西、正北顺序各航行100千米,该船到达的终点位于甲地的
A. 出发地 B. 正南方 C. 正西方 D. 正东方
【2】若一架飞机从甲点起飞,沿最短的航线到达乙点,则飞机飞行的方向为
A. 一直向东 B. 先东北再东南
C. 一直向西 D. 先东南再东北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