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I walked up to the top of the hill with my friend, __________ we enjoyed a splendid view of the lake.
A. which
B. where
C. who
D. that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论述类文本阅读 。
《逍遥游》是《庄子》内7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不管《内篇》是否为庄子手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的确显示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高明见解的人。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逍遥”一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念来使用,却始于《庄子》。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逍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近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思想的庞大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其它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的“逍遥哲学”。若从“逍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察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它的具体表现和外化形式。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们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型太大,飞翔时不仅需凭飓风之力来托负,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鸟斥鴳的嘲笑。斥鴳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是最自由的。其实这正反映了它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所带来的局限,因为它无能力到广阔天地中去遨游,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
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朝菌不可能了解一天之外发生的事情,寒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而生命长的冥灵和大椿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这讲的就是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至于人类,看上去似乎比动、植物自由得多,实际上他们所受的限制也更多,除了名、利、富、贵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而且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的精神负担,远远超过其它生物。从受限制这个角度来审视人生,人是世界上所有事物之中最不自由的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
(节选于《智通庄子——游心于物之初》)
【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而是继承于《诗经》,庄子的“逍遥”与《诗经》的“逍遥”相比内涵更加丰富。
B.宇宙中的万物都是不能真正逍遥的,因此他们的存在和表现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
C.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庄子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
D.人虽然被称为万物之灵,但他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深受外界条件限制的,都是不自由的,因此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逍遥。
【2】下面关于庄子及其《逍遥游》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逍遥游》被放在《庄子》开卷第一篇,客观上显示了《逍遥游》在整部《庄子》中的突出地位。
B.《逍遥游》中的大鹏鸟看似很逍遥,斥鴳看似随心所欲,但它们同样都没有得到真正的逍遥自由。
C.“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D.从《逍遥游》的内容我们可以获知,“逍遥”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几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庄子真正理解了“逍遥”于人生的意义,所以才在妻子死后放声高歌,才在高官厚禄面前自愿躬耕于田间。
B.庄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追求“逍遥”,这也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所有思想的特质。
C.“逍遥”是一种不受外界所困的境界,那么只要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就可以达到真正的“逍遥”。
D.从庄子的《逍遥游》我们可以知道,人要想获得更多的自由,那我们就得回归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Artistic people can be very difficult sometimes.
—Well, you married one. __________.
A. You name it
B. I've got it
C. I can't agree more
D. You should kno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新证据的发现使小偷被抓住了。
The discovery of new evidence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That was the first time __________ I __________ face to face with the president.
A. when ; had come
B. that ; have come
C. when ; came
D. that; had com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座恢弘建筑此前享有世界第一高楼的美誉,虽然现在位居第二,我想它的魅力还是前所未有的,它可是台北的一个标志性的地标啊。
B.整个建筑工艺精致、绘雕并举、雄浑严谨,是典型的三堂四横一围的客家围龙屋,是一座美伦美奂的典型中国园林式豪宅。
C.尽管我们早已进入世界建筑大国的行列多年,但是,真正堪称上品的建筑摄影却寥若晨星。
D.城市的古建筑隐在高楼大厦的钢筋水泥丛中,门可罗雀,无比寂寞。一部分保留下来了,一部分仍被视作“城中村”面临拆迁的命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各题。
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做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懔、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 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 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 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 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 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
【1】中国建筑的“文法”指的是什么?为了说明这种“文法”作者列举了那些事例?请举例说明。
【2】中国建筑的“文法”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在说明这一问题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3】文章中说的建筑“词汇”指的是什么?
【4】结合原文回答: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1】 be ruled b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in additio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in the early 1800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by means o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大多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习惯新的生活方式、工作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坚持,维持、沿袭(风俗、传统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第三大的国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2011·湖南) One third of the country __________ covered with trees and the majority of the citizens __________ black people.
A. is; are
B. is; is
C. are; are
D. are; is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