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阅读有关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受严格的户籍制度影响,江苏省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自然增长,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下图表示这一时期江苏省城市化进程。
材料二 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江苏省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省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迅猛发展,被誉为“苏南模式”。下图表示这一时期江苏省城市化进程。
(1)改革开放以前,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总趋势是怎样的?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城市化发展表现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江苏省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3)在江苏省城市化过程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1)发展缓慢(或略有下降、停滞等)。 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高 (2)环境污染加剧,如空气质量下降、水质下降、噪声污染等;土地(耕地)资源锐减、土地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等(从资源、环境、人类生活等角度分析,任答2点即可) (3)加强对城市的科学规划;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人类活动对城市环境的污染;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景观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建立卫星城市,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等。(从城市规划、节能、节水、绿化、防治污染等角度分析,任答3点即可)
【解析】整体分析:本题考查城市化问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并灵活运用。
(1)根据图1可知,改革开放以前,江苏省城市化水平较低,在1965年到1978年“文革”十年出现下降趋势。整体发展缓慢。根据图2可知,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高。
(2)城市化的过程是城市面积扩大和人口由乡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对生态、环境、土地、交通、住房等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结合这一思路,便可得出结论:环境污染加剧,如空气质量下降、水质下降、噪声污染等;土地(耕地)资源锐减、土地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等。
(3)针对第二问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城市化过程产生的问题,主要从从规划、节能、节水、绿化、防治污染等角度分析。即:①加强城市的科学合理规划;②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③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景观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④建立卫星城市,开发新区;⑤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⑥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等。
影响 | 成因 | 措施 | |
资源短缺 | 耕地面积减少 |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 | 城市、工交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 |
水资源短缺 | 产业和人口的大量集中,用水量增大 | 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 | |
生态破坏 | 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 | 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 | |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 | 大气污染 | 家庭炉灶、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大量烟尘、废气 |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
水污染 |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 |
固体垃圾污染 | 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 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 | |
噪声污染 |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 |
社会问题 |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 |
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 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示意我国部分铁路的分布情况。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铁路沿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④沿线经过温带森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B.①—②沿线所属地区,地势低平,气候温和湿润,多内流河
C.②—③沿线跨越我国三个经济地带,其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D.③—④沿线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条件是热量
(2)⑤—⑥铁路沿线的车站,使用的新能源最可能是( )
A.风能
B.地热能
C.太阳能
D.水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我国部分山地垂直带谱,完成题。
(1)按高纬到低纬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甲—丙—乙
(2)图中针叶林分布高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热量
B.水分
C.坡向
D.地形
(3)丙图中苔原带缺失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
B.海拔高度低
C.处于阴坡
D.处于背风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图3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1)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4分)
A.递减
B.先减后增
C.先增后减
D.递增
(2)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4分)
A.水体营养盐
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
D.洋流流向
(3)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4分)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武汉市积极触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建设亚欧经济廊道,2012年开通了“汉新欧”国际铁路货运通道。
材料二 图19为“‘汉新欧’铁路货运通道示意图”。
材料三 杜伊斯堡位于鲁尔河与莱茵河交汇处,是鲁尔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其工业部门主要有医疗技术与医疗器械、新材料、新化工、机械工程及IT 业等。武汉位于汉江与长江 的交汇处,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其工业部门主要有汽车制造、电子设备制造、钢铁、化工及纺织等。
(1)甲地所处的自然带是,从甲地到乙地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以为基础。
(2)由欧洲经“汉新欧”铁路货运通道运往武汉的产品主要有汽车整车和等(填序号,仅选一项)。
①煤炭资源 ②医疗设备 ③电子组装产品
(3)该铁路货运通道开通的地理意义主要有。
(4)杜伊斯堡经过产並转型升级,已从传统的工业城市发展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物流运输 中心和重要的现代工业城市。杜伊斯堡成功转型的经验对武汉经济发展的启示有:
产业方面;交通方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我国沿某线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F地形区山河相间,水力资源丰富
②A地为高原,喀斯特地形分布广泛
③E山脉北侧河流属于黄河水系,南侧河流属于长江水系
④D山脉处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上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下列关于B、C两地形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B地属于暖温带,年降水量一般在800 mm以下
②C地属于亚热带,伏旱是威胁该地水稻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
③B地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主要农作物有冬小麦、棉花
④C地一年两熟至三熟,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冬小麦、油菜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为我国某省区(平均海拔4000m以上)的农业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和农业产值构成图.读图完成下题.
(1)该省区分布最广泛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乳畜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游牧业
D.水稻种植业
(2)该省区发展种植业的主要优势是( )
A.热量充足
B.耕地比重高
C.农作物单产高
D.降水丰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中甲、乙、丙、丁为四个国家玉米主产区的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四个玉米主产区( )
A.甲——家庭经营,科技水平最高
B.乙——夏季播种,全年水分充足
C.丙——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
D.丁——地势低平,人口密度较大
(2)玉米生产对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过度垦殖,黑土流失加剧
B.乙——种植面积扩大,破坏当地森林植被
C.丙——不合理灌溉,造成水资源枯竭
D.丁——培育新品种,增加物种多样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下图为“一带一路”示意图。读右图回答下列小题。
【1】【1】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东部人口稠密,西部地广人稀
B. 东部城市化进程快,西部城市化水平高
C. 东部产业结构层次高,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
D. 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西部农牧业发达
【2】【2】某年6月至8月,一艘邮轮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州出发,经孟买到威尼斯,下列对沿途地理现象的描述可信的是
A. 经南海时,遭遇梅雨阴雨连绵 B. 经阿拉伯海时,多逆风逆水
C. 经红海时,可见沿岸大片森林 D. 经地中海时,遭遇连日狂风暴雨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