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将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将导致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
B.发达国家接受产业转移,可加快本国的产业结构调整
C.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不利于新的主导产业的形成,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
D.发展中国家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可加快本国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长沙、株洲、湘潭(简称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我国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的综合部,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优越,产业和科技基础良好,发展潜力巨大。
材料二:2010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我国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而制定的战略规划。对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全国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三:目前长三角地区正处在两种产业转移并行的关键阶段,一是国际间的产业向长三角区域内的沿海、沿高速公路、沿江等交通优势明显、基础产业雄厚的地区转移:而在长三角内部,相对发达的上海、浙东、苏南将部分产业向苏北、安徽转移。
材料四:我国部分省(区)地图:
61.长沙、株洲、湘潭作为中部城市群之一,将发挥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请分析该城市群发展的主要区位条件?
62.长江三角洲向苏北、安徽转移的产业主要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皖江城市带应采取哪些措施承接这些产业的转移?
63.皖江城市带、长株潭城市群,与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的差异显著但经济发展互补性强,请简要分析他们间的相互合作给双方各自带来的益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0上海市闵行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长沙、株洲、湘潭(简称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我国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的综合部,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优越,产业和科技基础良好,发展潜力巨大。
材料二:2010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我国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而制定的战略规划。对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全国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三:目前长三角地区正处在两种产业转移并行的关键阶段,一是国际间的产业向长三角区域内的沿海、沿高速公路、沿江等交通优势明显、基础产业雄厚的地区转移:而在长三角内部,相对发达的上海、浙东、苏南将部分产业向苏北、安徽转移。
材料四:我国部分省(区)地图:
61.长沙、株洲、湘潭作为中部城市群之一,将发挥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请分析该城市群发展的主要区位条件?
62.长江三角洲向苏北、安徽转移的产业主要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皖江城市带应采取哪些措施承接这些产业的转移?
63.皖江城市带、长株潭城市群,与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的差异显著但经济发展互补性强,请简要分析他们间的相互合作给双方各自带来的益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0上海市闵行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长沙、株洲、湘潭(简称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我国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的综合部,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优越,产业和科技基础良好,发展潜力巨大。
材料二:2010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我国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而制定的战略规划。对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全国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三:目前长三角地区正处在两种产业转移并行的关键阶段,一是国际间的产业向长三角区域内的沿海、沿高速公路、沿江等交通优势明显、基础产业雄厚的地区转移:而在长三角内部,相对发达的上海、浙东、苏南将部分产业向苏北、安徽转移。
材料四:我国部分省(区)地图:
61.长沙、株洲、湘潭作为中部城市群之一,将发挥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请分析该城市群发展的主要区位条件?
62.长江三角洲向苏北、安徽转移的产业主要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皖江城市带应采取哪些措施承接这些产业的转移?
63.皖江城市带、长株潭城市群,与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的差异显著但经济发展互补性强,请简要分析他们间的相互合作给双方各自带来的益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