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为减少灾害的破坏,人们应


  1. A.
    听天由命,无法抗拒
  2. B.
    虔诚祷告,祈求神灵保佑
  3. C.
    灾害发生时要尽可能跑出房屋,必要时可跳楼
  4. D.
    通过对地质、生物、水文等的观测,对此灾害进行预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1-2012学年黑龙江省鹤岗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带解析) 题型:单选题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8级地震。重庆、湖南、湖北、山西、陕西、河北、北京等地都有明显震感。据此回答1~4题。

【小题1】关于5月12日汶川地震,叙述错误的是(   )

A.释放的能量约为6级地震的900倍
B.北京高楼居民比底层居民更能感觉震动
C.震源较浅是破坏程度大的重要因素
D.与通海大地震、唐山大地震同属一个地震带
【小题2】关于人类活动与地震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发生的原因都与人类活动有关
B.人类活动诱发的地震多为破坏性地震
C.发生在海底的地震不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
D.人类可以通过适当的措施减轻地震的破坏程度
【小题3】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属于(   )                                
① 减少人自身的易损性               
② 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类型减少易损性
③ 工程措施减少易损程度             
④ 增加地表环境的稳定性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小题4】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能够“缩小”灾情,主要是因为(   )
① 有能力建设防灾系统               
② 灾害发生时能迅速救援 
③ 能够把自然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     
④ 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援助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3届黑龙江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8级地震。重庆、湖南、湖北、山西、陕西、河北、北京等地都有明显震感。据此回答1~4题。

1.关于5月12日汶川地震,叙述错误的是(    )

A.释放的能量约为6级地震的900倍      

B.北京高楼居民比底层居民更能感觉震动   

C.震源较浅是破坏程度大的重要因素     

D.与通海大地震、唐山大地震同属一个地震带

2.关于人类活动与地震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发生的原因都与人类活动有关                 

B.人类活动诱发的地震多为破坏性地震

C.发生在海底的地震不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   

D.人类可以通过适当的措施减轻地震的破坏程度

3.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属于(    )         

①  减少人自身的易损性                

②  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类型减少易损性

   ③ 工程措施减少易损程度              

④ 增加地表环境的稳定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能够“缩小”灾情,主要是因为(    )

①  有能力建设防灾系统                

②  灾害发生时能迅速救援 

③ 能够把自然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      

④ 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援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8级地震。重庆、湖南、湖北、山西、陕西、河北、北京等地都有明显震感。据此回答1~4题。


1.关于5月12日汶川地震,叙述错误的是


  1. A.
    释放的能量约为6级地震的900倍
  2. B.
    北京高楼居民比底层居民更能感觉震动
  3. C.
    震源较浅是破坏程度大的重要因素
  4. D.
    与通海大地震、唐山大地震同属一个地震带

2.关于人类活动与地震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1. A.
    地震发生的原因都与人类活动有关
  2. B.
    人类活动诱发的地震多为破坏性地震
  3. C.
    发生在海底的地震不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
  4. D.
    人类可以通过适当的措施减轻地震的破坏程度

3.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属于                                
① 减少人自身的易损性               
② 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类型减少易损性
③ 工程措施减少易损程度             
④ 增加地表环境的稳定性


  1. A.
    ①②
  2. B.
    ②③
  3. C.
    ①③
  4. D.
    ②④

4.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能够“缩小”灾情,主要是因为
① 有能力建设防灾系统               
② 灾害发生时能迅速救援 
③ 能够把自然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     
④ 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援助


  1. A.
    ①②
  2. B.
    ③④
  3. C.
    ①③
  4. D.
    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407年,匈奴族首领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在无定河以北、黑水以南修筑都城(统万城)。赫连勃勃曾叹曰:“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岭以北,大河以南,未有若此之善者也。”北魏灭夏以后,这里成为牧场,唐初为农业区,唐末以后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底沙泛起成流沙。至北宋末,这里已是一片沙漠(今毛乌素沙漠)。

——摘编自白寿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隋至宋初统万城地区人口统计略表

    时间

    户数

  口数(每户以5口估算)

    隋

    11 673

    58 365

    唐中期

    12 635

    63 175

    北宋初期

    2l 386

    106930

——摘编自《隋书》《旧唐书》《太平寰宇记》等

 材料三

1886年美国首次出现沙尘暴,1894年和1913年美国中西部地区又分别发生两次沙尘暴。1931年发生严重干旱,1932年冬刮起了强风,加剧了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芜。据美国官方统计,如果以能见度小于一英里为准的话,这样的沙尘暴1932年14次,1933年38次,1934年22次,1935年40次。整个沙尘暴肆虐范围达1000万英亩。沙尘暴造成美国农业减产和农业收入减少。频繁的沙尘暴对很多美国人来说,如同恶梦一般。当时的一首歌这样唱道:“这漫天尘土侵入我的家乡,从此我不得不漂泊四方。一场尘暴来势汹汹……好像乌云遮住太阳。”  

                                       ——摘编自(美)唐纳德·沃斯特《尘暴》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统万城建于哪一历史时期,说明该城所在地区自建城至北宋年末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沙尘暴频发的历史原因及影响。

材料四

    田纳西河流域位于美国东南部,气候温暖湿润,山青水秀,森林繁茂。19世纪后期起,流域内人口激增,开发利用强度加大(图1),致使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发,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到20世纪30年代初,该流域人均年收入只及美国平均水平的45%。1933年开始,在田纳西河管理局的统一协调和严格管理下,实施了以治理田纳西河为核心的流域综合整治和开发(图2)。取得了全流域水电、火电、核电并网供电,合理利用土地,治理污染,改善水质,发展旅游业等一系列效益。到20世纪80年代,谈流域人均年收入已迭到全美国的平均水平。

                 图1

图2田纳西河流域示意图

(3)分析图8,说明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4)依据资料和图9信息,指出对田纳西河治理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说明其效益。

材料五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如南北差距继续扩大、世界人口剧增、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对世界环境和发展中国家的关键问题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专题报告。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基本纲领,并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有183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可持续发展观被不同国家所认同。

(5)联系材料五,运用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可持续发展观能够被不同国家所认同。

材料六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曾做出如下论断:恩格斯说:“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马克思说:“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

(6)联系材料五、六,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理解和处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咸海过去渔产丰富,沿岸数百万居民受益。而今它的面积缩小了40%,周边寸草不生,成了盐碱化严重的不毛之地。

25年前,咸海的渔港穆伊纳克有近万人从事渔业,而今变成了一个远离咸海千米的内陆小城。渔村乌切塞,70年代中期有近千户居民,现已不到200户,村庄已被沙丘包围了。

咸海一带的气候也越来越恶劣,冬冷夏热更为明显了。一年到头狂风不止,滩地盐粒飞舞,对人体健康和农田造成极大危害,患食道癌、呼吸道疾病、眼病的人数猛增。

咸海蒙受灾害的根源在哪里呢?几千年来,是阿姆河和锡尔河给了它生命。后来河流沿岸为发展棉花生产,挖水渠、修堤坝,不断扩大灌溉面积,结果棉花产量翻了番,咸海的生态环境却被破坏了。两河流入咸海水量的减少,补偿不了自然蒸发的湖水,湖面逐年下降,干涸面积日益扩大。

(1)材料反映了目前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什么?

(2)咸海的厄运告诉人们的一个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此为鉴,为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走____________道路,其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我国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是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