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读某城镇工业布局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计划在该城市建设一个微电子工业基地,最适合布局在A~E地之间的_____地,理由是:_____

(2)计划在B、D、E、F中选择一处作为钢铁厂的建设用地,_____地最理想,理由是:_____

(3)把化工厂布局在该城市的B地是否合理,为什么?

(4)该城市的自来水厂和纺织厂分别适合布局在图中的_____地和_____地。

【答案】(1)C 微电子工业应该布局在大气环境质量较好的区域,C地远离城区和铁路交通线,且背靠山地,大气环境质量较好

(2)D D地靠近铁矿,又有铁路与煤炭产地相连,运输成本相对较低;同时,该地又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对城镇的大气污染较轻。

(3)合理 位于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对城镇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都较轻。

(4)E A

【解析】

试题(1)微电子工业应该布局在大气环境质量较好的区域, C地远离城区和铁路交通线,且背靠山地,根据图中的风向和河流流向,大气环境质量较好。所以选择C处。

2D地靠近铁矿,又有铁路与煤炭产地相连,运输成本相对较低。该地又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对城镇的环境污染较轻。距水源较近且位于河流下游,对城市水源污染少。所以在D处。

3)根据图中的风向和河流流向,B地位于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对城镇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都较轻。所以布局合理。

4)自来水厂应布局在城市河流的上游地区,图中的E处适合。纺织厂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污染少,应靠近劳动力丰富地区,方便人们工作、休息,图中A适合。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高铁对城市间人口迁移(箭头代表主要人口迁移方向)影响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图示区域人口由乡镇向特大城市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 自然因素 B. 经济因素 C. 社会文化因素 D. 政治因素

2与普通铁路相比,高铁导致区域人口迁移的

A. 空间大大缩小 B. 方向趋向单一 C. 频率有所增加 D. 速度逐渐降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伊朗古城亚兹德古老的“风塔”是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建构。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左图),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右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风塔”顶部四面镂空的主要目的是(  )

A. 便于室内空气流出 B. 便于采光

C. 便于室内热量散发 D. 便于室外空气流入

2室内大厅中央水池的主要作用是(  )

A. 储存生活用水 B. 增加室内湿度

C. 美化居室环境 D. 冷却大气温度

3室内大厅的空气运动(  )

A. 从四周流向水池 B. 从水池流向四周

C. 中央为上升气流 D. 四周为上升气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通过率先推进民营化与市场化改革,区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形成了民管经济主导的“温州模式”。传统“温州模式”是以家庭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发展而著称的。经过多年发展,沿海平原地区的多个集镇通过分工协作,形成了“一村一业,一镇品”的“块状经济”产业格局。下图示意温州主要产业区分布。

(1)简述温州市“块状经济”形成的意义。

(2)说明“温州模式”的产业特点。

(3)试提出“温州模式”在可持续发展中应釆取的合理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铁路、公路、河运、海运、航空五种交通运输方式比较示意图,Ⅰ~Ⅴ代表各种运输方式由优到劣的大体次序。据此回答下题。

在世界经济贸易中,下列物流流向及其所选择的交通运输方式合理的是(  )

a.小麦:从中国到美国选用③

b.鲜花:从中国到日本选用①

c.石油:从伊朗到日本选用②

d.铁矿石:从澳大利亚到上海选用⑤

A. Ab B. bc C. cd D. b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国家统计局2016年4月28日发布的《2015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称,2015年农民工总量为27 747万人,比上年度增加352万人。读表(单位:万人),完成下列问题。

12011~2015年我国(  )

A. 农民工总量增速在波动上升

B. 农民工总量的增速等于本地农民工

C. 本地农民工的增速快于外出农民工

D. 农民工总量的增速慢于外出农民工

2导致我国本地农民工和外出农民工增速不同的主要原因有(  )

①本地就业环境改善 ②交通运输成本升高 ③农业机械化得到发展 ④外出生活成本提高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面上位置确定(下图)。二十四节气由七十二物候构成,物候内容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时令变化的观察。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1大暑节气包括“腐草化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三个物候,以此推断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地域是()

A. 江淮地区 B. 华南地区 C. 黄河中下游地区 D. 川渝地区

2】【2二十四节气在不同地区的时令意义不同,河南、山东“寒露种麦最当时”,而北京“秋分种麦最当时”,形成此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为()

A. 降水 B. 霜冻期 C. 光照 D. 热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当两个台风中心距离在1 500千米以内时,它们将产生互旋、互斥或者互相吞并的双台风效应。2017年7月21日起,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先后打破沉寂,34小时内生成的4个台风,且均出现双台风效应。从5号台风“奥鹿”和6号台风“玫瑰”,到7号台风“洛克”和8号台风“桑卡”,再到影响我国的“纳沙”也不例外,它将与南海上的一个台风“海棠”配对。回答下列各题。

1双台风效应势必形成“加长版台风雨”,其影响可能是(  )

A. 掀起新一轮的高温天气 B. 高温天气得到缓解

C. 空气质量变得更糟糕 D. 伏旱天气影响得到加强

2下图中不正确的做法是(  )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大学地理系的同学,利用假期时间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以下是他们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学生甲的考察活动是在他的老家海南的三亚进行的,你认为最有可能是学生甲所绘制的是________图。

(2)学生乙自豪地说:“我是全班考察中到达最高海拔的一个。”属于学生乙绘制的图是________图,该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学生丙说道:“我这次在同一个地方,冒着高达40多摄氏度的高温绘制了两幅图,应该数我最艰苦。”你认为哪两幅图是学生丙绘制的?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主要是由什么地质作用形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