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下图为我国某地区1951-2000年每10年的人口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1951-2010年,该地区 (  )

A. 人口自然增长是维持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

B. 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

C. 人口增长了17.6%

D. 是人口净迁入地区

2据图示资料显示,该地区 (  )

A. 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B. 可能位于我国东部地区

C. 20世纪末青壮年人口比重偏大

D. 、自20世纪80年代起,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

【答案】

1D

2B

【解析】

1读图可知,该地区1951---1970年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1971---2000年净迁入人口较多,人口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故A项错;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在2001-2010年间为负值,说明人口的出生率一直低于死亡率,B错。把该地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的人口数,再结合1951-2010年的人口数进行计算,即可判断C错;人口根据两个时间段人口的自然增长情况和机械增长情况,50年间该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区,D对。故选D。

2该地区现行的人口迁入多是经济原因,但不等于1980年前也是经济原因,1980年前我国的人口迁移多是政策原因,A错;该地区目前净迁入人口较多,且自然增长率较低,与我国东部地区的实际人口增长状况符合,B对。20世纪末该地迁入人口多,但并不能看出青壮年人口比重偏大,C错;该地区20世纪80年代前,人口再生产类型开始进入现代型,D错;故选B。

【名师点晴】一个地区人口增长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之和,所以不能只看一个方面;该地区1951-2010年,总体上是人口增长是以迁入为主。

我国在80年代前的人口迁移主要是国家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的,人口迁移量较小;80年代后,东部地区的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这时是以经济因素为主的。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我国泥石流多发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地势平坦,有利于洪水流动

地壳活动频繁,岩石破碎

植被破坏严重

多山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题文)“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指什么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

A. 地形 B. 纬度位置 C. 海陆位置 D. 人类活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自然灾軎与防治】

风暴潮可以冲毀海堤吞噬码头、工厂和村镇,是一种能够构成巨大威胁的海洋灾为有效抵御风暴潮提出合理化建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  )

A. 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始终高于美国

B. 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市化水平

C. 197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快于美国

D. 各国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数量

22030年与2000年相比三国城市化带来的主要变化有(  )

A. 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

B. 美国——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C. 中国——城市土地价格普遍上涨

D. 中国——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两图分别表示两个不同地区的地形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中B点位于图乙中A点什么方向?两点的相对高度是多少?

(2)比较甲、乙两图比例尺的大小,并说明判断依据。

(3)根据图中信息分析甲、乙两图所示区域的地形特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面两则人口资料,回答下列下列各题。

1影响李华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 交通运输 B. 政治文化 C. 自然环境 D. 社会经济

2影响克瑞斯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 劳务输出 B. 气候优越 C. 资源开发 D. 水源丰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受经济、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都低于发展中国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皖电东送工程是我国首条同塔双回路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西起安徽淮南,经皖南、浙北到达上海,线路全长656公里,共有1421座铁塔。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安徽输往东部地区的电力资源主要来自于

A.水能发电 B.风力发电 C.火力发电 D.核能发电

【2】皖电东送工程对安徽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A.改善淮南环境污染状况 B.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C.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比例 D.减轻公路运输压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