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下表资料,回答小题。
表:我国四省(区) 人口及部分自然资源统计数据(2006年)
省(区) |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 耕地面积(万公顷) | 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 | 木材总蓄积量(亿立方米) |
① | 34.3 | 532.5 | 1865.8 | 15.8 |
② | 53.5 | 1539.1 | 727.9 | 15.0 |
③ | 51.9 | 542.4 | 404.4 | 0.4 |
④ | 31.1 | 361.0 | 184.6 | 2.0 |
A.陇,黑,川,苏 | B.苏,川,陇,黑 |
C.黑,川,陇,苏 | D.川,黑,苏,陇 |
A.耕地面积①比②小,因此,山区面积①比②大 |
B.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①比③小,因此,乡村人口比重①比③大 |
C.木材总蓄积量③比④少,因此,森林覆盖率③比④低 |
D.水资源总量②比③多,因此,年降水量②比③大 |
A.①省(区)西部是该省种植业集中地区 |
B.②省(区)东部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 |
C.③省(区)南部农业耕作制度一年三熟 |
D.④省(区)北部灌溉用水主要是黄河水 |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差异。根据表格资料:四省中①的水资源总量最分布;②耕地面积最大;且两省的木材总蓄积量较大,可能山区面积较大;③与④相比,城市化水平较高;水资源总量较大;而④城市化水平低,水资源、耕地面积都最少,故可能位于西北地区。
结合分析推出:①为四川省;②为黑龙江省;③为江苏省;④为甘肃省。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小题2】A项因为省区的总面积未知,故无法判断;错误;B项乡村人口比重与城镇人口比重共为100%,故正确。C项由于省区面积未知,故无法判断;错误;D项水资源总量以河流水量来衡量,与年降水量不一定一致,还和蒸发量等因素有关。错误。
【小题3】①表示四川,种植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成都平原;错误;②表示黑龙江,东部有三江平原,是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之一,正确;③一年三熟是长江以南地区的农业耕作制度;错误。④甘肃省北部地区的灌溉用水主要是高山冰川融水;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资料分析应用能力(我国的区域地理)。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地理区域特征与差异,重视区域的比较研究,突破在于抓住表格中关键信息,即各省区对应的人口及资源最明显的特征。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在亚洲西部,有一条弧形的狭长地带,犹如一弯新月,土壤很肥沃,因此有人称它为“新月沃地”。这里萌发了古农业文明,也是两河文明的发源地。结合下图完成小题。
【小题1】下列关于甲、乙两地气候对该地农业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冬季降水较多,发展农业无需灌溉 |
B.甲地气温年较差较大,农业单产高 |
C.乙地气候干旱,容易出现盐渍化问题,影响农业生产 |
D.乙地日照强、气温高、风大、相对湿度小,多沙尘、风暴潮等气象灾害,影响农业生产 |
A.a、b两河径流量小,水源严重不足 |
B.多为荒漠土,不适于耕种 |
C.临近波斯湾,气候相对同纬内陆地区较为温和 |
D.濒临海湾,自然灾害远远多于其他地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读甲、乙两幅图,回答小题
【小题1】图中两河河口附近的平原,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相同的限制性因素是
A.雨热不同期 | B.风沙危害 |
C.常有洪涝发生 | D.土地荒漠化严重 |
A.便利的交通条件 | B.雄厚的农业基础 |
C.悠久的历史 | D.丰富的石油资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图是经纬网图层和中国著名山脉图层的叠加图,图中经纬线间隔度数相等,四个小黑点为中国领土四至点(最东、最西、最北、最南)。读图回答小题。
【小题1】经纬网的纬线间距为
A.3° | B.5° |
C.8° | D.10°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图为“二分二至时地球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题。
【小题1】地球由D向A运动过程中,我国可能出现的文化现象有
A.吃月饼,共庆团圆 |
B.荡秋千,踏青插柳 |
C.望双星,鹊桥相会 |
D.赛龙舟,端午吃粽 |
A.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 |
B.南半球昼先渐长,再渐短 |
C.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小,再变大 |
D.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变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市区极端最高气温和高温日数明显高于郊区,热岛效应更为显著。其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郊区人口减少 | B.城市消耗能源增加 |
C.单位面积蒸发耗热增加 | D.城乡局地环流增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