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据1992年统计,三峡水库按正常蓄水位________米方案,库区淹没________省和________市21个县(市区),需要移民84万人,考虑到________因素,到________年,工程建成,共需动迁113万人。

答案:
解析:

175,湖北,重庆,人口自然增长,2009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龙门3+x高考双综合训练地理 题型:04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华北地区,特别是黄河中下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都在华北,它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摇篮。据历史记载,秦以前的1000多年中,自然界所遭到的破坏还是轻微的,自然灾害并不严重,以黄河为例,秦以前只发生过三次改道。秦之后到西汉末年王莽即位的180年间,黄河发生十余次决口,五次大改道。东汉之后的800多年,灾害又有所减轻。到了宋朝之后,灾情又逐渐加重,据历史记载,宋代平均每30.2年发生一次大水灾,元代4.8年一次,明代11.3年一次,清代5.3年一次。

  材料二  1972年以来,黄河下游已有21年断流,断流时间和断流河段的长度逐年增加。70年代平均断流河段的长度是242千米,90年代增加到400多千米,90年代以前,一年之内断流的月份不超过3个月,进入90年代一年内断流最多达227天。据统计,1990~1992年因断流和供水不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68亿元。

(1)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下列原始社会遗址属于黄河流域的是

[  ]

A.蓝田人
B.元谋人
C.河姆渡氏族
D.长阳人

(2)历史上,黄河水灾出现的频率加快的原因是什么?

(3)以两汉为例,说说对黄河治理情况。

(4)黄土高原上的黄土物质是________和________作用形成的,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是________作用形成的。

(5)黄土高原土地资源的突出问题是________,我国在该地区正在建设的大型生态工程是________。

(6)根治黄河的关键措施是________,正在兴建的________对治理黄河也将发挥巨大作用。

(7)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分析近年来黄河发生断流的主要原因。

(8)结合材料,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发展经济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下材料回答问题。

(1)我国的开放地区和开放城市主要沿                            分布。

(2)A开放地区大量出口农产品,简答该地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3)从社会经济方面,简要分析甲、乙、丙三城市对外开放区位优势的主要差异。

材料一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 624亿元猛增到1998年的79 3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9.7%,不仅大大高于改革前26年(1952~1978)平均每年增长6.1%的速度,也明显快于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

——国家统计局编《新中国五十年》

材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就下降6.9%……

——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4)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什么经济现象?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5)材料三所述时期的苏联是哪位领导人执政?根据材料三,归纳当时该国的经济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发生剧变和最终解体的内外原因。

(6)中苏改革出现不同结果,对你有何启示?

材料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1999年国务院提出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十条意见,为包括西藏在内的广大西部地区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材料五

在党中央正确领导和其他地区大力支持下,近30年来西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本地区的自然、人文、社会状况,勇于探索,走出了一条有西藏地方特色的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材料六

 西藏自治区经济变化情况表

年份

人均生产总值(元)

各产生的产值(亿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78

375

3.37

1.84

1.44

1992

1 468

16.59

4.46

12.24

1999

4 166

34.19

24.00

47.42

2007

12 109

55.33

96.57

190.29

资料来源:(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2007年西藏自治区统计公报)

(7)根据材料四、六,运用经济常识分析西藏经济变化的状况及其原因。

(8)结合材料四、五、六,概括西藏走特色发展道路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407年,匈奴族首领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在无定河以北、黑水以南修筑都城(统万城)。赫连勃勃曾叹曰:“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岭以北,大河以南,未有若此之善者也。”北魏灭夏以后,这里成为牧场,唐初为农业区,唐末以后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底沙泛起成流沙。至北宋末,这里已是一片沙漠(今毛乌素沙漠)。

——摘编自白寿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隋至宋初统万城地区人口统计略表

    时间

    户数

  口数(每户以5口估算)

    隋

    11 673

    58 365

    唐中期

    12 635

    63 175

    北宋初期

    2l 386

    106930

——摘编自《隋书》《旧唐书》《太平寰宇记》等

 材料三

1886年美国首次出现沙尘暴,1894年和1913年美国中西部地区又分别发生两次沙尘暴。1931年发生严重干旱,1932年冬刮起了强风,加剧了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芜。据美国官方统计,如果以能见度小于一英里为准的话,这样的沙尘暴1932年14次,1933年38次,1934年22次,1935年40次。整个沙尘暴肆虐范围达1000万英亩。沙尘暴造成美国农业减产和农业收入减少。频繁的沙尘暴对很多美国人来说,如同恶梦一般。当时的一首歌这样唱道:“这漫天尘土侵入我的家乡,从此我不得不漂泊四方。一场尘暴来势汹汹……好像乌云遮住太阳。”  

                                       ——摘编自(美)唐纳德·沃斯特《尘暴》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统万城建于哪一历史时期,说明该城所在地区自建城至北宋年末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沙尘暴频发的历史原因及影响。

材料四

    田纳西河流域位于美国东南部,气候温暖湿润,山青水秀,森林繁茂。19世纪后期起,流域内人口激增,开发利用强度加大(图1),致使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发,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到20世纪30年代初,该流域人均年收入只及美国平均水平的45%。1933年开始,在田纳西河管理局的统一协调和严格管理下,实施了以治理田纳西河为核心的流域综合整治和开发(图2)。取得了全流域水电、火电、核电并网供电,合理利用土地,治理污染,改善水质,发展旅游业等一系列效益。到20世纪80年代,谈流域人均年收入已迭到全美国的平均水平。

                 图1

图2田纳西河流域示意图

(3)分析图8,说明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4)依据资料和图9信息,指出对田纳西河治理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说明其效益。

材料五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如南北差距继续扩大、世界人口剧增、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对世界环境和发展中国家的关键问题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专题报告。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基本纲领,并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有183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可持续发展观被不同国家所认同。

(5)联系材料五,运用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可持续发展观能够被不同国家所认同。

材料六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曾做出如下论断:恩格斯说:“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马克思说:“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

(6)联系材料五、六,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理解和处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