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下列地理现象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  )
A、渭河谷地的形成
B、日本地震的发生
C、青藏高原的隆起
D、东非裂谷带的形成
考点: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
专题:
分析:本题考查板块构造学说对应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上几乎完全是海洋,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大块陆地和大面积海洋.大板块还可划分成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地壳不稳定,火山和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板块边界与地貌:
(1)生长边界(海岭、断层)--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海洋(如红海、大西洋等)、海岭(即大洋中脊、海底山脉,冰岛位于大西洋海岭之上).
(2)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板块挤压--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岛弧链(如西太平洋岛弧链)、海岸山脉(如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巨大褶皱山系(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实验中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由此可知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为张裂作用,板块边界为生长边界.东非大裂谷是由于板块张裂形成的.
解答: 解:A.渭河谷地是断层构造,故不符合题意;
B.日本的地震发生在板块的消亡边界,故不符合题意;
C.青藏高原的隆起是板块挤压形成的,在板块的消亡边界,故不符合题意;
D.实验中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由此可知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为张裂作用,板块边界为生长边界.东非大裂谷是由于板块张裂形成的,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板块构造学说对应知识点.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板块的边界类型,与部分典型地貌形态的成因.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在a、b、c、d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图“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12-13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与河流位置a、b、c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
A、侵蚀?搬运?沉积
B、侵蚀?沉积?搬运
C、沉积?搬运?侵蚀
D、搬运?沉积?侵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甲处构造的形成及其上部缺失的地质过程是(  )
①水平挤压 ②水平拉伸 ③地壳上升  ④地壳下降 ⑤外力侵蚀 ⑥外力沉积.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①④⑤D、③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风力侵蚀B、流水侵蚀
C、流水搬运D、受风力沉积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形成华北平原土层深厚的主要原因是(  )
A、河流挟带的泥沙多
B、冰川侵蚀作用
C、成土过程时间过长
D、风力搬动能力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如图为五种外力作用相互联系示意图,图中字母中,表示搬运作用的是(  )
A、aB、bC、cD、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地质构造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地质构造看,丙处是地堑
B、甲村位于背斜处,地质稳定
C、最晚形成的岩石是花岗岩
D、乙处地形成因是岩层受张力不易被侵蚀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