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 | 人口数 (万人) | 生产总值 (亿元) | 人均GDP (元) | 人口流动(万人) | 净流入资金(亿元) | |
流动总数 | 净流入数 | |||||
北京 | 1538 | 6886.31 | 44774.45 | 400 | 400 | -417.24 |
天津 | 1043 | 3697.62 | 35451.77 | 121 | 93 | -97.01 |
山西 | 3355 | 4179.52 | 12457.59 | 115 | 3 | -3.13 |
辽宁 | 4221 | 8009.01 | 18974.20 | 600 | 406 | -423.49 |
上海 | 1778 | 9154.18 | 51485.83 | 581 | 581 | -606.03 |
江苏 | 7475 | 18305.66 | 24489.18 | 894 | 486 | -506.94 |
浙江 | 4898 | 13437.85 | 27435.38 | 1206 | 678 | -707.21 |
福建 | 3535 | 6568.93 | 18582.55 | 638 | 224 | -233.65 |
山东 | 9248 | 18516.87 | 20022.57 | 256 | 6 | -6.26 |
广东 | 9194 | 22366.54 | 24327.32 | 2600 | 1560 | -1627.22 |
海南 | 828 | 894.57 | 10803.99 | 110 | 21 | -21.91 |
云南 | 4450 | 3472.89 | 7804.25 | 87 | 80 | -83.45 |
西藏 | 277 | 251.21 | 9068.95 | 14 | 8 | -8.35 |
宁夏 | 596 | 606.1 | 10169.46 | 72 | 10 | -10.43 |
新疆 | 2010 | 2604.19 | 12956.17 | 235 | 223 | -232.61 |
全国 | 130756 | 183956.1 | 14068.65 | 14735 | 0 | 0 |
分析 人口流动是人口在短期离开后又返回原居住地的现象,一般指离家外出工作、读书、旅游、探亲和从军一段时间,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
解答 解:(1)由题中图表资料可知解看出流出人口超过400万人的省区简称是粤、浙、闽、苏.
(2)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故流入山西省的人口主要从事采煤业;云南环境优美,且位于边疆地区,故可以从事旅游业或边境贸易.
(3)新疆地区有优质长绒棉种植,故每年的8月底至10月底流入新疆的人主要从事棉花采摘.
(4)现阶段,我国大规模的跨省区人口流动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人口流动不属于人口迁移;原因是流动人口未改变居所.
(5)大规模跨省区人口流动对人口移出地区的影响可以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分析,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粤、浙、闽、苏.
(2)F(或采煤业);B(或旅游业);E(或边境贸易,E、B可互换).
(3)采摘棉花.
(4)经济;不;流动人口未改变居所.
(5)①为流出地(源地)带来了大量的资金,促进了流出地经济的发展.②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③使土地集中耕种,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④流出者提高了从业素质,获取了经济效益,为流出地的经济发展从人力、资本两方面提供支持.⑤大量的流动人口,可促进了当地交通业发展,但也给交通带来了压力.⑥大量青壮年流出,留下了老人与孩子,一方面导致劳动力缺失,另一方面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
点评 本题以我国部分省区省际人口、资金流动情况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人口流动及影响因素.解题时应注意对课本知识的把握.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一直朝正东方向走 | B. | 先向东南,再向东,最后向东北走 | ||
C. | 先向东北,再向东,最后向东南 | D. | 先向东南,再向东北走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子夜 | B. | 日出 | C. | 正午 | D. | 日落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终点与起点重合 | B. | 终点位于起点的东方 | ||
C. | 终点位于起点的西方 | D. | 终点位于起点的南方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遥感 | B. | 全球定位系统 | C. | 地理信息系统 | D. | 数字地球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