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巴黎举行。左下图为1971-2008年世界及部分国家人均碳排放与人均GDP变化率,右下图为1971、2008年世界及部分国家单位GDP碳排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美、日、德三国人均GDP变化率均低于人均碳排放变化率
②美、日、德三国人均GDP与人均碳排放同步增长
③美、日、德三国单位GDP碳排放最大的是美国
④ 1971-2008年单位GDP碳排放下降量最大的是中国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下列措施中能有效降低单位GDP碳排放的是:
①控制人口数量 ②加快发展新能源 ③加强科技创新 ④ 缩减生产规模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2016学年湖北宜昌市高二2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表为成都.北京.兰州.乌鲁木齐四城市降水和气温资料表,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代表乌鲁木齐气候资料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城市④比城市①降水量少是因为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
C.地形地势 D.锋面雨带控制的时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届江苏省高三12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两城市人口的年龄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关于两城市人口结构特征形成原因分析合理的是( )
A.甲城市医疗条件好,死亡率低 B.乙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C.甲城市劳动人口大量外迁 D.乙城市劳动力严重不足
2.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乙城市服务功能中占重要地位的可能是( )
A.文化教育 B.交通运输
C.汽车维修 D.旅游疗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届湖南省高三下学期月考(六)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三伏天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一般是指长江流域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读图此完成下列问题。
1.三伏期间,下图中四地降水最丰富的是( )
A.A B.B C. C D.D
2.三伏是长江流域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有关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此时空气湿度大,天气闷热
B.白昼达到一年中最长、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的一个时段
C.入伏后,地面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
D.7、8月份在副高的控制下,天气晴朗少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2016学年浙江杭州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中的S岛曾经与西侧半岛相连,岛屿周边的Y海区7月份常出现浓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S岛与半岛分离的主导因素是:
A.地壳运动 B.海浪侵蚀 C.河流侵蚀 D.人类活动
2.Y海区出现浓雾的原因主要是:
A.受东北风吹拂形成的暖流影响 B.受东北风吹拂形成的寒流影响
C.受西南风吹拂形成的暖流影响 D.受西南风吹拂形成的寒流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2016学年浙江杭州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15年世界不安全。中东战争难以停息,叙利亚难民继续发酵;巴黎遭遇恐怖袭击预示国际反恐形势依然严峻…… 读叙利亚难民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1.结合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叙利亚难民的原住地主要是:
A.西部地中海沿岸 B.东部内陆石油资源丰富区
C.南部热量充足区 D.北部水源丰富区
2.叙利亚最常见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A.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石油污染 D.战争导致的核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届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图为澳大利亚局部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1.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植被,其分别对应
A.荒漠、稀树草原、森林和疏林、红树林
B.稀树草原、森林和疏林、荒漠、红树林
C.荒漠、森林和疏林、稀树草原、红树林
D.森林和疏林、荒漠、红树林、稀树草原
2.与③类植被形成密切相关的是
A.赤道低压带 B.西北风 C.暖流 D.副高
3.P地植被类型为②,其农业地域类型是
A.混合农业
B.种植园农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商品谷物农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届黑龙江双鸭山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文综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我国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总部位于中国深圳。图中M地是华为在欧洲的总研发机构所在地,M地也是该国的风电基地。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M地风力发电量最大的月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2.华为公司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其主要目的是( )
A.及时掌握市场需求 B.提高中国科技竞争力
C.利用熟练生产工人 D.充分利用当地零部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届山东省高三下学期收心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茶,常绿灌木,世界三大饮料之一,鲜叶需人工采摘。“南茶北引”是我国农业科学家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设想,经过50多年的不断摸索,目前在在青岛、日照、临沂等地已经形成规模。据此完成下题。
1.影响“南茶北引”主要限制因素是
A.土壤 B.地形 C.水源 D.气候
2.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地区茶叶品质较好的原因
①气温年较差太 ②纬度高,生长更为缓慢③昼夜温差大 ④迎风坡降水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近年来,茶叶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的主要原因是
A.劳动力成本上升 B.种植面积扩大 C.农药化肥成本增加 D.土质退化严重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