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表示某地一天中两个不同时刻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据此判断24~25题。
24.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
置是
A. 15N B.20
N C.15
S D.20
S
25.当太阳光线处在a位置时,国际标准时间是20时,则该地的经度位置是
A. 120W B.0
C. 60
E D.180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下图,完成4〜6题。
4. 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 ) |
A. 50 m B. 55 m C. 60 m D. 65 m
5. 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 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13m。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坝处的坝顶长度约( )
A. 15 m B. 40 m C. 65 m D. 90 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19. 图示时刻,在我国可见到“带食日落”(日环食的红日西落) 这一壮观景象的地点是( )
A. ① B. ② C. ③ D.④
20. 此次日环食发生时,滇西是我国观测日环食最为理想的地区。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太阳高度角较大 B.太阳高度角最小
C. 地势平坦,视野开阔 D. 地势最高,大气能见度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一架飞机飞过日界线后,发现接连过了两个国庆节,这架飞机是
A. 自东向西飞行 B.一定飞过1800经线
C. 自西12区飞向东12区 D.自东12区飞向西12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畜、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城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4分)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向及风力强劲的原因(4分)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6分)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材料和下图,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色林错流域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属于内流区。监测表明,色林错湖面面积从1975年的1621.77km2增长到2008年的2171.46 km2,已超过纳木错面积,成为西藏第一大咸水湖。
材料二
⑴色林错流域所在区域的地形为 ,它的地势特点为 ,说明判断理由。
⑵说出色林错流域水循环类型,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色林错成为咸水湖的原因。
⑶说明上世纪70年代以来色林错湖面变化的特点,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右图),回答12~13题。
12.下列关于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的说
法,正确的是
A.气温:甲>乙>丁>丙
B.海拔:丙>丁>甲>乙
C.密度:乙>甲>丁>丙
D.气压:甲>乙>丙>丁
13.此时,图中M地吹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下图为秦汉时期和明清时期黄土高原景观及土地利用图。读图完成1~2题。
| |||
| |||
1.与秦汉时期相比,明清时期景观的变化原因可能有
①开矿 ②人口增加 ③气候湿润 ④过度开垦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④
2.与秦汉时期相比,明清时期景观的变化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有
①提高土壤肥力 ②气候干燥 ③生物多样性减少 ④土壤酸化 ⑤沙尘暴增加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③④⑤ D.②③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图,该区域南部沿海东段为沙质海岸,沙软潮平,水质清澈;中段主要为礁石海岸,距海岸500m处水深可达40—50m;西段有大面积的盐田。读图完成15~16题。
15.关于该区域的发展规划,合理的是
A.乙地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
B.丙地沿海地区大力发展海水淡化
C.丁地附近种植红树林
D.丙地附近建设海滨浴场
16.关于该区域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的服务功能与丙相同
B.乙的城市空间形态受地形影响大
C.乙的服务功能比戊多
D.丁的服务范围明显大于丙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