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2006年,我国旅游业依旧保持了较快增长。16个主要客源国2006年的入境旅游人数和增长情况如下:
(1)简述韩国继续位列第一大入境客源国的原因。(3分)
(2)简述旅游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3分)
(3)现代旅游的特点有哪些?(4分)
(1)①中韩隔海相望,地理位置靠近;②韩国经济发达,居民收入高;③中韩之间交往密切,交通便捷。
(2)①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②旅游业促进文化繁荣;③旅游业促进社会进步。
(3)①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②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③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④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解析(1)韩国旅游入境人数多与韩国经济发达有很大的关系,经济越发达地区为重要的旅游市场,中国与韩国之间的距离近,中韩之间交往密切,交通便捷为韩国居民到中国旅游创造了条件。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2006年,我国旅游业依旧保持了较快增长。16个主要客源国2006年的入境旅游人数和增长情况如下: (1)简述韩国继续位列第一大入境客源国的原因。 (2)简述旅游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3)现代旅游的特点有哪些?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1:近年来,我国生态旅游已成为一种增进环保,崇尚绿地,倡导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大众化旅游产品类型,深受游客喜爱。 材料2:2006年国庆节期间,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联合颁发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以下是公约主要内容:1.维护环境卫生。2.遵守公共秩序。3.保护生态环境。4.保护文物古迹。5.爱惜公共设施。6.尊重别人权利。7.以礼待人。8.提倡健康娱乐。 (1)什么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特点是什么? (2)有人认为此公约颁布有利于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1年吉林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卷
题型:选择题
2006年“十一”黄金周全国旅游人数超过8500万人次。旅游带动了交通、商业等服务性行业的火爆发展,经济界人士称这种现象为“假日经济”。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假日经济”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②“假日经济”说明我国人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③各级政府必须加强对“假日经济”的宏观调控 ④“假日经济”体现了外因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假日经济”的最主要意义在于( ) A.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B.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C.扩大就业,增加收入
D.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3.下列旅游线路中,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是( ) A.趵突泉—泰山—孔府、孔林、孔庙
B.十三陵—避暑山庄—秦皇岛 C.苏州园林—杭州西湖—上海
D.南昌—井冈山—赣州—瑞金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0年吉林省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卷
题型:综合题
(10分)2006年,我国旅游业依旧保持了较快增长。16个主要客源国2006年的入境旅游人数和增长情况如下: (1)简述韩国继续位列第一大入境客源国的原因。(3分) (2)简述旅游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3分) (3)现代旅游的特点有哪些?(4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2)旅游业被称为“无烟产业”,发展旅游业对促进积极发展,文化繁荣以及社会进步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
旅游业促进文化发展作用 表现 增加外汇收入,
回笼货币资金①发展国际旅游,可以增加国家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②发展国内旅游可以刺激人们的消费需求,拓宽货币回笼渠道,加快货币回笼速度,促进市场的繁荣与稳定 增加经济收入,
缩小地区差异有利于刺激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经济收入
②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可以得到发达地区的“经济注入”,有利于缩小地区差别带动相关行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①带动饭店、餐饮、娱乐、交通运输、通讯、房地产、商贸、金融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工业和旅游教育等相关部门和行业的发展;②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资源消耗型经济增长模式,实现各产业部门均衡发展
旅游业促进文化繁荣作用 表现 原 因 满足精神
文化需求利用闲暇时间休养生息,恢复脑力和体力 旅游活动是超出人类生存需要和基本发展需要的高级消费形式 扩大知识视野,体验和了解异地的文化,丰富精神生活 增进对旅游地的了解,增加生活阅历,提高文化素质 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 扩大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强化了民族的认同感 旅游业具有涉外性特点,旅游与文化交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 民间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重新得到开发和恢复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旅游资源 传统的手工艺品因市场需求的扩大重新得到发展 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等重新受到重视和发掘 濒临湮灭的历史建筑重新得到修缮与管理 作用 表现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作者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联系qq:3310059649。
ICP备案序号: 沪ICP备07509807号-10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08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