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这里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A

【解析】

试题分析:读图可知,该地区破坏植被,种植菊花,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反映一个自然要素破坏会影响其他要素,体现了同一区域环境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考点:该题考查环境的整体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广西省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地球的特殊性是

A.有一个较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 B.地球的体积和质量与其它行星区别较大

C.公转轨道近圆 D.一颗适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河北省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

B.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组成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河北省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示意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

注: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1.从上图可知

A. 我国尚未进入老龄化社会 B. 我国青少年人口比重仍在迅速上升

C. 我国劳动力不足 D. 2000年的流动人口占2010年流动人口的55.2%

2.与2000年相比,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A. 出生率上升 B. 人口总数下降

C. 人口死亡数量增大 D. 自然增长率上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安徽省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田纳西河流域的地形、气候、水文、矿产等状况,决定了其综合开发利用的方向。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田纳西河的水系、水文特征是

①水系发达,支流众多 ②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③水量丰富,流量不稳定 ④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下列关于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田纳西河流域内多山,地形起伏较大,因此河流航运十分便利

B.田纳西河流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期

C.田纳西河流域水系发达,支流众多,只有小部分可通航

D.田纳西河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成为影响流域综合开发的重要因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安徽省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是三类工业投入结构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下列地区所建企业与图中乙类工业投入相符的是

A.广西建制糖厂 B.成都建集成电路厂

C.上海建化工厂 D.珠江三角洲建核电站

2.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工业投入结构由甲类向丙类转变的地区是

A.辽中南地区 B.黄河河套地区

C.西北地区 D.珠江三角洲地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高三毕业班第六次质量检查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地-气系统(大气和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能量收入),又向外发射长波辐射(能量支出),能量收支的差值,称为辐射差额。图示意沿海某地多年平均辐射差额的月份分配,完成以下问题。

1.若只考虑辐射差额对气温的影响,该地气温最高的月份是

A.4月 B.6月 C.7月 D.8月

2.该地年总辐射差额为负值,年平均气温却未逐年下降。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大气环流、大洋环流 B.大洋环流、海陆分布

C.地形起伏、海陆分布 D.大气环流、地形起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福建省、泉州五中、漳州一中高三上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14年12月26日,中国首条在高海拔地区修建的兰新高铁全线开通。下图为兰新高铁及兰新铁路线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兰新高铁与兰新铁路的线路不完全重合,主要原因是

A.雪山连绵,地形阻隔 B.加速青海省矿产资源的开发

C.沿河谷修筑,较低成本 D.加强区际联系,方便人们出行

2.兰新高铁沿线修建了高大的防护设施(如图乙),其主要作用是

A.防沙尘暴 B.防强风

C.防洪水 D.防噪声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