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2007上海综合,16)人口金字塔是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的图表。阅读下列四国人口金字塔,根据年龄构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因素判断,表示德国人口构成的是

[  ]

答案:B
解析:

德国人口负增长,10~14岁以下少年儿童较少,呈倒金字塔。二战期间(1940—1944)男女人口数量相对减少。故选B。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013

(2007上海综合,15)气温随高度变化会影响大气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大气污染物的聚集和扩散。下图所示气温与高度关系的四种情况中,最容易导致大气污染物聚集的是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043

(2007上海地理,51~54)交通是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大因素。分析我国甲、乙两市交通状况及交通污染的有关资料,回答问题。

甲乙两市人口密集,交通拥堵与引发的污染问题日渐突出。甲市地面公交运力不足,而出租汽车发展迅速,其所承担的客运比例已上升到20%。此外,私家车车辆迅猛增加,挤占了有限的道路空间。乙市地面公交一直是客流运送的主力军,加上地铁的快速发展,它们所承担的客运比例高于甲市。但是,目前地面公交线路与轨道交通线路存在走向重复的现象。

(注:“CO对大气污染分担率”、“对大气污染分担率”是指机动车排放的CO、在城市CO、排放量中的比重。)

(1)在公交、地铁、小轿车等各种市内交通方式中,受天气影响较小的方式是________;运量小、占据道路面积大的方式是________。

(2)统计图中,明显反映两市交通拥堵程度的主要指标是________。

(3)造成甲乙两市汽车尾气污染物对大气污染分担率差异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多项选择)

[  ]

A.乙市的机动车总量大于甲市

B.乙市排放污染气体的工厂数量减少

C.甲市第二产业比重高于乙市

D.甲市位于北方地区,冬季实行取暖

(4)根据图文提供的信息,比较甲乙两市的交通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的改进建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网2009年6月15日报道至2008年底,中国城镇人口突破6亿,城镇化率达到45.7%,2007年,我国东、中、西城市化水平分别为54.6%、40.4%、35.7%。城市化水平最高的上海为88.7%,其次为北京和天津,分别为84.3%、75.7%,城市化水平最低的为贵州和西藏,分别为27.5%和28.2%。

材料二    2008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突破1 600万,在此基础上,采用生态及水资源承载力法、就业岗位需求预测法、综合增长率法等三种方法测算出2020年北京市人口规模应控制在

1 800万人左右。

(1)从材料一中可看出,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呈________ 关系。

(2)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化发展阶段中 ________ 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化有什么特点?

(3)下列四幅图能正确表示2020年北京市人口分布趋势的是(    )

  A.a      B.b      C.c       D.d

(4)导致北京市人口分布呈现上述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5)北京市可采取哪些措施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0上海市闵行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长沙、株洲、湘潭(简称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我国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的综合部,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优越,产业和科技基础良好,发展潜力巨大。
材料二:2010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我国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而制定的战略规划。对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全国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三:目前长三角地区正处在两种产业转移并行的关键阶段,一是国际间的产业向长三角区域内的沿海、沿高速公路、沿江等交通优势明显、基础产业雄厚的地区转移:而在长三角内部,相对发达的上海、浙东、苏南将部分产业向苏北、安徽转移。
材料四:我国部分省(区)地图:

61.长沙、株洲、湘潭作为中部城市群之一,将发挥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请分析该城市群发展的主要区位条件?
62.长江三角洲向苏北、安徽转移的产业主要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皖江城市带应采取哪些措施承接这些产业的转移?
63.皖江城市带、长株潭城市群,与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的差异显著但经济发展互补性强,请简要分析他们间的相互合作给双方各自带来的益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