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中学教材全解全析互动新课堂高二 地理(下册) 题型:013
我国是世界上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银行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88位,水的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据此回答(1)~(4)题。
(1)2005年9月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表示,我国水资源面临严峻的形势和挑战。目前我国的水资源主要面临的三大问题是
①洪涝灾害 ②水资源短缺 ③发电能力差 ④水资源分布不均 ⑤水环境恶化
[ ]
(2)水资源紧缺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下列关于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的对策,说法正确的是
①采取节水措施 ②降低水资源循环利用率 ③实行累进收费制度 ④依法治水 ⑤跨流域调水
[ ]
(3)被称为“十五”计划四大重点工程之一的南水北调工程,其总体规划是: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中线工程、东线工程。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西线调水工程线路与西气东输线路一致 ②东线调水工程线路全部位于我国地势第三阶梯上 ③南水北调体现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活动主题 ④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和完成将会优化我国的资源配置,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巨大作用
[ ]
(4)我国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应做到
①从国情出发,节约用水、计划用水 ②正确处理好开发利用同节水、治理水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③协调好不同地区间水资源利用的关系,既要有全局的观念,又要搞好局部 ④注意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搞好调水工程、积极利用水资源结合起来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1+1轻巧夺冠·优化训练·高中地理必修3(中国地图版) 中国地图版 题型:01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水循环的能量来源最主要的是
A.地球内部的热能 B.地球的重力能
C.天体之间的引力能 D.太阳辐射能
下列实现着图中①的功能的是
A.长江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我国的夏季风 D.我国的冬季风
图中①的作用是
A.使沿岸地区气候的海洋性特征增强
B.为陆地提供水循环所需要的能量
C.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源泉
D.海陆间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下列关于水循环各环节中,对“水量”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②大于④ B.①大于②
C.③等于②④之和 D.⑤大于①
图中⑤产生的地质作用表现为
A.内力作用 B.外力作用
C.地壳的水平运动 D.变质作用
从图中可以看出,水资源具有下列哪项特征
A.水利水害双重性 B.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
C.时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D.补给的循环性
地球上的所有水体都参与着水循环,不同水体循环的周期是不同的。下列水体中,水循环周期最短(水循环最快)的是
A.冰川水 B.地下水 C.湖泊水 D.河流水
改造不稳定径流,调节水资源季节分配的主要措施是
A.节约用水 B.修建水库 C.跨流域调水 D.植树造林
为了解决深圳及香港的水资源紧缺问题,深圳建设了东江引水工程,从水循环的角度来看,这一举措改变了
A.海水蒸发 B.水汽输送 C.地表径流输送 D.降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0年河南省卫辉市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卷 题型:选择题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水循环的能量来源最主要的是
A.地球内部的热能 B.地球的重力能
C.天体之间的引力能 D.太阳辐射能
2.下列实现着图中①的功能的是
A.长江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我国的夏季风 D.我国的冬季风
3.图中①的作用是
A.使沿岸地区气候的海洋性特征增强
B.为陆地提供水循环所需要的能量
C.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源泉
D.海陆间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4.下列关于水循环各环节中,对“水量”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②大于④ B.①大于②
C.③等于②④之和 D.⑤大于①
5.图中⑤产生的地质作用表现为
A.内力作用 B.外力作用
C.地壳的水平运动 D.变质作用
6.从图中可以看出,水资源具有下列哪项特征
A.水利水害双重性 B.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
C.时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D.补给的循环性
7.地球上的所有水体都参与着水循环,不同水体循环的周期是不同的。下列水体中,水循环周期最短(水循环最快)的是
A.冰川水 B.地下水 C.湖泊水 D.河流水
8.改造不稳定径流,调节水资源季节分配的主要措施是
A.节约用水 B.修建水库 C.跨流域调水 D.植树造林
9.为了解决深圳及香港的水资源紧缺问题,深圳建设了东江引水工程,从水循环的角度来看,这一举措改变了
A.海水蒸发 B.水汽输送 C.地表径流输送 D.降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