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自人类历史以来,造成人口迁移最主要的因素一直都是


  1. A.
    经济因素
  2. B.
    环境因素
  3. C.
    政治因素
  4. D.
    自然灾害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届吉林松原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统计,2011年10月31日,全球人口达到70亿,创下历史行里程碑。读图完成题。

1.世界人口自19世纪初以来不断增长的原因是

A.医疗卫生技术的不断进步

B.自然生存条件的逐步改善

C.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D.国际大环境的相对稳定

2.关于世界人口增长历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世界新增人口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

B.19世纪初以来世界每增加10亿人口的

时间间隔越来越短

C.世界各国人口随时间推移都会加速增长

D.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人口增长的主力军

3.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不会造成

A.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激增

B.生态环境将会面临更大压力

C.世界粮食危机得以缓解

D.部分国家养老和医保问题更加严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统计,2011年10月31日,全球人口达到70亿,创下历史行里程碑。读图完成问题。


1.世界人口自19世纪初以来不断增长的原因是


  1. A.
    医疗卫生技术的不断进步
  2. B.
    自然生存条件的逐步改善
  3. C.
    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4. D.
    国际大环境的相对稳定

2.关于世界人口增长历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1. A.
    目前世界新增人口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
  2. B.
    19世纪初以来世界每增加10亿人口的
    时间间隔越来越短
  3. C.
    世界各国人口随时间推移都会加速增长
  4. D.
    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人口增长的主力军

3.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不会造成


  1. A.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激增
  2. B.
    生态环境将会面临更大压力
  3. C.
    世界粮食危机得以缓解
  4. D.
    部分国家养老和医保问题更加严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材料一  据《新华网》2010年3月17日报导,自2009年9月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省(区、市)都遭遇大范围持续干旱,部分地区降水比往年减少七至九成。截至3月10日,中国耕地受旱面积已达9215万亩。西南地区本是中国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但由于严重缺乏大中型水利设施,而且数万座上世纪50至70年代修建的小山塘、小水库年久失修,在干旱面前无法发挥作用。

专家指出,中国南方降雨量大、气候湿润,群众“靠天吃饭”意识根深蒂固,患(洪)水害的意识高于抗旱节水意识,对水资源高效利用重视不够……

(1)分析上述材料,结合《经济常识》有关道理,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出建议。

(2)就你提出的上述建议,进行哲学上的分析阐述。

材料二  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的进步事业;但是,谁要想根据这点证明社会主义者应当帮助俾斯麦,那这个马克思主义者“真是太好了”。

——摘自《列宁全集》

(3)据材料二,说明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指什么?并说明德意志采取这种方式的原因。在1864年这种方式有何具体体现?

材料三  瓦特改良蒸汽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的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机器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引者按:若干年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穹顶的图景。

——马克等《世界史考史》

材料四  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

(4)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

(5)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在发展问题上提出了什么观点?主张走怎样的发展道路?

材料五  读表1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表1我国不同地区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

地  名

年降水量

(mm)

春季降水量

(%)

夏季降水量

(%)

秋季降水量

(%)

冬季降水量

(%)

广  州

1680.5

30.8

44.3

17.7

7.2

南  昌

1598.0

43.6

31.2

12.8

12.4

郑  州

635.9

19.9

53.2

22.3

4.6

五台山

913.3

13.5

62.3

21.1

3.1

成  都

976.0

16.5

62.9

18.3

2.3

(6)根据表中各城市资料显示,分析我国的降水分配总体特点和原因。

(7)表中五地点相比,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比例最小的地点是_________,并分析造成该现象的原因。

(8)分析郑州易出现春旱的自然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407年,匈奴族首领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在无定河以北、黑水以南修筑都城(统万城)。赫连勃勃曾叹曰:“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岭以北,大河以南,未有若此之善者也。”北魏灭夏以后,这里成为牧场,唐初为农业区,唐末以后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底沙泛起成流沙。至北宋末,这里已是一片沙漠(今毛乌素沙漠)。

——摘编自白寿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隋至宋初统万城地区人口统计略表

    时间

    户数

  口数(每户以5口估算)

    隋

    11 673

    58 365

    唐中期

    12 635

    63 175

    北宋初期

    2l 386

    106930

——摘编自《隋书》《旧唐书》《太平寰宇记》等

 材料三

1886年美国首次出现沙尘暴,1894年和1913年美国中西部地区又分别发生两次沙尘暴。1931年发生严重干旱,1932年冬刮起了强风,加剧了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芜。据美国官方统计,如果以能见度小于一英里为准的话,这样的沙尘暴1932年14次,1933年38次,1934年22次,1935年40次。整个沙尘暴肆虐范围达1000万英亩。沙尘暴造成美国农业减产和农业收入减少。频繁的沙尘暴对很多美国人来说,如同恶梦一般。当时的一首歌这样唱道:“这漫天尘土侵入我的家乡,从此我不得不漂泊四方。一场尘暴来势汹汹……好像乌云遮住太阳。”  

                                       ——摘编自(美)唐纳德·沃斯特《尘暴》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统万城建于哪一历史时期,说明该城所在地区自建城至北宋年末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沙尘暴频发的历史原因及影响。

材料四

    田纳西河流域位于美国东南部,气候温暖湿润,山青水秀,森林繁茂。19世纪后期起,流域内人口激增,开发利用强度加大(图1),致使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发,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到20世纪30年代初,该流域人均年收入只及美国平均水平的45%。1933年开始,在田纳西河管理局的统一协调和严格管理下,实施了以治理田纳西河为核心的流域综合整治和开发(图2)。取得了全流域水电、火电、核电并网供电,合理利用土地,治理污染,改善水质,发展旅游业等一系列效益。到20世纪80年代,谈流域人均年收入已迭到全美国的平均水平。

                 图1

图2田纳西河流域示意图

(3)分析图8,说明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4)依据资料和图9信息,指出对田纳西河治理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说明其效益。

材料五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如南北差距继续扩大、世界人口剧增、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对世界环境和发展中国家的关键问题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专题报告。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基本纲领,并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有183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可持续发展观被不同国家所认同。

(5)联系材料五,运用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可持续发展观能够被不同国家所认同。

材料六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曾做出如下论断:恩格斯说:“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马克思说:“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

(6)联系材料五、六,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理解和处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