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某帆船爱好者在北京时间215年7月5日驾船从上海出发,沿图3所示航线航行,最终到达南极长城站。读图3,完成下列问题。
【1】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该船于北京时间2015年10月25日上午6点从图示甲地(54oN,158oE)出发,经过8天8小时30分后到达乙地(54oN, 160oW)。到达乙地时,当地区时是
A. 11月1日7点30分 B. 11月1日19点30分
C. 11月2日7点30分 D. 11月2日19点30分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回答问题。
(1)判断图示区域整体地形类型,并说出至少两种判断依据。
(2)描述图中城市的分布特征并简述成因。
(3)说出乙处下游河段(图示范围内)地貌形成的主要内力和外力作用。
(4)本区域素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简述本地进行交通建设的不利自然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人口重心及其变动轨迹可以反映人口分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图1示意20世纪某国人口重心的变化。该国1900年人口重心靠近其东部地区的几何中心,在20世纪人口总量有较大增加。读图1,完成下列问题。
【1】人口重心的变化表明该国20世纪
A.东部人口迁入量更大 B.西部人口总量增加更快
C.南部人口迁出量更大 D.北部人口出生率最高
【2】该国家最可能是
A.美国 B.印度 C.俄罗斯 D.澳大利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1991年,中国科学院发表了《中国土地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报告。该报告认为,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7亿左右,最多人口数量应控制在16亿左右。报告中所指的“7亿左右”人口数值,其含义是指我国的( )
A. 人口合理容量
B. 环境承载力
C. 维持最低生活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D. 环境所能供养的人口极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自然灾害与防治
图8所示区域地处四川西部山区(等高距为10米)。某乡村危旧房改造拟迁建居住小区,需对图示区域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有专家认为图8中甲、乙两地虽然没有滑坡的威胁,但可能受到其它地质灾害的影响。
读图8,分别判断最可能影响甲、乙两地的不同地质灾害类型并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图3),完成下列问题。(9分)
(1)图中①、②、③、④表示黄赤交角的是 ,其角度为 。
(2)当太阳直射A点时,北半球的节气为__ __,昆明的昼夜状况是 ,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 ___,在南极圈上昼长为 小时。
(3)当太阳直射B点时,北京(400N)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_ _ 。
(4)有一水平运动的物体从B点向正北方向运动,它将向 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国家研究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规划”,规划范围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图为京津周边部分城市发展优势比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需分散北京的批发、物流业,较合适的承接城市是( )
①承德 ②保定 ③张家口 ④廊坊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保定服务业在京津周边城市中较发达的原因是( )
①人口多 ②交通便捷 ③环境良好 ④经济实力雄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青海省西宁市位于湟水谷地,平均海拔2261m,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日益凸显。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材料一 1996~2008年西宁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图。
材料二 2011年西宁市工业产值结构图。
(1)“到西宁避暑,请带上毛衣。”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
(2)西宁的城市形态呈条带状,主要受 、 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3)1996~2008年,西宁市耕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所占比重总体上分别呈何种变化趋势?其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4)2011年西宁市工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能带来哪些问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面左图为城市水循环示意图,右图为节约型园林设计方法设计的凹槽式绿地的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城市最有可能是
A.上海 B.北京 C.拉萨 D.乌鲁木齐
【2】建设凹槽式绿地将会
A.使环节①増加,②减少 B.提高城区汇流速度
C.增强城市“热岛效应” D.减轻城市内涝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