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城市化水平不足50% |
B.劳动力严重不足 |
C.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 |
D.老龄化问题严重 |
A.人口自然增长率仍较高 |
B.人口出生率仍较高 |
C.环境承载力在下降 |
D.计划生育政策仍需坚持 |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A.abc | B.acd | C.abd | D.bcd |
A.a | B.b | C.c | D.d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A.人口红利出现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
B.人口红利出现在经济减速增长时期 |
C.人口红利是影响经济增速的主导因素 |
D.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在90年代初期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项 目 | 2010年 | 2000年 |
总人口(万人) | 1270.08 | 994.30 |
0—14岁人口比例(%) | 11.47 | 16.44 |
15—64岁人口比例(%) | 81.91 | 77.54 |
65岁以上人口比例(%) | 6.62 | 6.02 |
家庭户人口(人/户) | 2.73 | 3.21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 人口年均增长率(%) | 0~14岁比例(%) | 15~64岁比例(%) | 65岁以上比例(%) | |||
2000年 | 2010年 | 2000年 | 2010年 | 2000年 | 2010年 | ||
a | 3.24 | 12.26 | 8.63 | 76.28 | 81.25 | 11.46 | 10.12 |
b | 0.74 | 25.99 | 21.88 | 67.9 | 70.52 | 6.11 | 7.6 |
c | 1.53 | 18.07 | 13.21 | 73.09 | 77.45 | 8.84 | 9.34 |
d | 1.39 | 31.19 | 24.37 | 64.05 | 70.53 | 4.75 | 5.09 |
北京 | 3.8 | 13.6 | 8.6 | 78.0 | 82.7 | 8.4 | 8.7 |
A.浙江西藏上海江西 | B.西藏浙江江西上海 |
C.江西上海西藏浙江 | D.上海江西浙江西藏 |
A.两次人口普查数据变化,养老行业受影响最大 |
B.人口增长率高,主要是人口出生率高 |
C.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主要是受经济发展的影响 |
D.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主要是人口迁移的结果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 温州 | 全国 | |
人口总数 | 912.21万 | 13.7亿 | |
比2000年增长 | 20.69% | 5.84% | |
年龄 构成 | 0—14岁 | 14.31% | 16.60% |
15—59岁 | 74.64% | 70.14% | |
60岁以上 | 11.05% | 13.26% | |
城市人口比重 | 66.02% | 49.68% |
A.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全国高 | B.人口出生率比全国高 |
C.人口老龄化比全国严重 | D.青壮年人口迁入多 |
A.初期阶段 | B.加速发展阶段 |
C.后期阶段 | D.衰落阶段 |
A.外资企业建立 | B.乡镇企业发展 |
C.私营企业发展 | D.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A.1980~2010年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 |
B.1950~2010年我国城市人口出生率一直大于乡村地区 |
C.在甲时间点,我国城市与乡村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同 |
D.房地产开发是我国城市人口比重上升的直接原因 |
A.2010年后,城市化发展趋缓主要受逆城市化的影响 |
B.城市化发展速度快,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
C.随着经济的发展,中西部将会大量涌现城市群和城市带 |
D.积极促进乡村非农产业发展,加快乡村城镇化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A.人口增长模式表现为传统型特征 |
B.老年人口增加使人口总量减少 |
C.目前已出现劳动力严重短缺问题 |
D.老年人口与少年儿童人口之比增大 |
A.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第一产业的产值不断降低 |
B.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第三产业比重逐年增长 |
C.因劳动力的短缺,第二产业在2000年后发展缓慢 |
D.在未来的第三产业中从事老龄服务业的人口将增多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A.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妇女的初婚年龄较大 |
B.在当代中国,适当的晚婚晚育已成为一种婚育文化时尚 |
C.在不同时期的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变化不大 |
D.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职业选择上的影响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