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读图3-3,A、B表示某水文站在建水库前后的全年流量曲线,读图回答

图3-3

(1)该河主要补给水源是     ,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两曲线中,在修筑大坝后测得的是     ,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水文站位于水库的     (上游、下游)方向,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大气降水  流量随降雨量的变化而变化

(2)A 水库具有调节河流径流变化的作用,A曲线水位变化较小  

(3)下游  只有水文站在水库下游,才能测到建筑水库后流量稳定的情况

 

本题主要考查从图形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图形,就可得出河流的流量随降雨量的变化而变化,说明大气降水是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水库对于河流径流具有调节作用,经调节后水库下游的径流变化应趋于平缓。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2年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练习卷(带解析) 题型:综合题

根据所给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图1的甲、乙两图中的河流,都是世界著名的大河,河口、河流干流上都有世界著名的港口和水利工程。读图判断,A是_______________港,B是_________________港。a是_______________工程,b是_______________工程。
【小题2】图2中,反映a地区的气候状况的是_______图;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
【小题3】依据下表中的资料,简述a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a工程
b工程
坝址水文条件
年径流量(亿m3)
820
4510
平均含量(kg/m3)
1.6
1.2
年输沙量(亿吨)
1.34
5.3
总库容量(亿m3)
1640
393
调节库容(亿m3)
1310
165
库区水量损失(蒸发+用水)


入海水量
建坝前
330
近10000
建坝后
60~180
近10000
出库泥沙
建库后进入三角洲的泥沙仅200~300万吨。百年以内泥沙基本淤在库区内
建库最初10年有1/3的泥沙下泄,以后逐年增多,90
年后每年约90%的泥沙出库
坝口至河口距离
900
1800
【小题4】根据图1和上表,简要分析b工程建坝前后入海水量的变化远远小于a工程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1-2012学年贵州省仁怀市育英实验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带解析) 题型:综合题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读图3、图4回答以下问题。

(1)、1950~2000年,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般说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F城相比,E城的城市规模从小到大,说明_______运输对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3)、图4的①②两线中,反映G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_______线。这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G城的人口变化特点是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等社会经济问题。
(4)、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的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良影响还表现在:
① 对生物:                                                                  
②对气温:                                                                  
③对降水:                                                                  
④对地下水:                                                                
(5)、(多项选择)城市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     )

A.满足人们更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B.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变化
C.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城乡差别D.增强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2-2013学年福建长泰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卷(带解析) 题型:综合题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发生里氏8.0级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镇。地震造成重大人员、财产损失。读图17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资料:汶川地震引发了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地震后,国土资源部迅速组织国家和10余省的地质调查力量实施紧急排查,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地面调查,初步掌握了汶川地震区地质灾害基本情况(见表2)。
表2 汶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调查情况汇总表

(1)此次地震位于中国                     地震带,是由于印度板块向      (方向)移动,与               板块相撞,推动青藏高原隆升,在高原东缘地区沿龙门山构造向东挤压,导致此处岩石圈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引发四川西部断裂带震动。
(2)此次地震后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以            为主。分析当地这种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
(3)震后,受灾者90%都是在最初的24小时内得救的,故有“黄金24小时”之称。为了争取抢救时间,震后互救时应遵循的原则有_______(选择填空)。

A.先救远,后救近。从远处救起,不论是家人、邻居、同事,还是素不相识的人
B.先易后难。先救轻伤员和青壮年、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壮大救助队伍
C.先救“生”,后救“人”。先使被埋压者头部暴露,防止窒息,救出更多生命
D.如果自己被埋压,要有生存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保存体力,挑战生命极限
E.注意仔细倾听被困人员的呼喊、呻吟、敲击声,不要盲目乱挖、乱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届福建长泰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发生里氏8.0级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镇。地震造成重大人员、财产损失。读图17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资料:汶川地震引发了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地震后,国土资源部迅速组织国家和10余省的地质调查力量实施紧急排查,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地面调查,初步掌握了汶川地震区地质灾害基本情况(见表2)。

表2 汶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调查情况汇总表

(1)此次地震位于中国                     地震带,是由于印度板块向      (方向)移动,与               板块相撞,推动青藏高原隆升,在高原东缘地区沿龙门山构造向东挤压,导致此处岩石圈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引发四川西部断裂带震动。

(2)此次地震后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以            为主。分析当地这种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

(3)震后,受灾者90%都是在最初的24小时内得救的,故有“黄金24小时”之称。为了争取抢救时间,震后互救时应遵循的原则有_______(选择填空)。

A.先救远,后救近。从远处救起,不论是家人、邻居、同事,还是素不相识的人

B.先易后难。先救轻伤员和青壮年、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壮大救助队伍

C.先救“生”,后救“人”。先使被埋压者头部暴露,防止窒息,救出更多生命

D.如果自己被埋压,要有生存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保存体力,挑战生命极限

E.注意仔细倾听被困人员的呼喊、呻吟、敲击声,不要盲目乱挖、乱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届贵州省仁怀市育英实验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读图3、图4回答以下问题。

(1)、1950~2000年,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般说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F城相比,E城的城市规模从小到大,说明_______运输对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3)、图4的①②两线中,反映G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_______线。这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G城的人口变化特点是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等社会经济问题。

(4)、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的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良影响还表现在:

① 对生物:      

②对气温:      

③对降水:                                     

④对地下水:    

(5)、(多项选择)城市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     )

A、满足人们更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    B、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变化

C、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城乡差别       D、增强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