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8.读下图并分析相关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湖面有二千多平方千米。以太湖为中心的太湖流域,包括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上海市和安徽省一小部分。太湖流域属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200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6.17%,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o。自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工业化发展迅速,由以乡镇企业为主过渡到外资和民营企业的大力发展,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就业迁移人口,成为全国流动人口的主要集中区。
材料二、都说“太湖美,美在太湖水”——发生在世界环境日(6月5日)前夕的无锡水危机,再次敲响了太湖生态警钟。5月28日,太湖蓝藻大规模爆发使得无锡市自来水出现臭味,全市70%的水厂水质都被污染,污染导致太湖生态环境破坏极为严重,甚至直接引发了一场影响全市200万人口的供水危机。
材料三、每年夏季是太湖蓝藻爆发季节,每年的l0月至次年2月蓝藻处于休眠期。蓝藻肆虐的直接原因是污染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当蓝藻大量繁殖时,水中的溶解氧浓度会迅速降低,造成鱼虾、螺蛳等水生物的死亡,使水体遭受污染,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1)简述太湖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2)太湖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试评价该地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3)从自然和人为因素两方面简要分析太湖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
(4)结合上述材料,借鉴已学过的有关流域治理的经验,谈谈如何治理太湖的主要生态问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下左图,结合有关材料,完成下面试题。
3.长江素有“黄金水道”之称,在长江两岸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逆水行船,船靠岸边走;顺水行船,船在中央行”,下图为河流剖面等流速分布图,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河底和河岸附近的流速最大
B、水面流速,在岸边最小,向着最大水深方向增加
C、流速从河底向水面减少
D、水面流速,在岸边最大,向着最大水深方向递减
4.若图4中A 、B 与图3中A 、B 表示的河岸相同,那么这段长江的流向是
A.向东 B.向南 C.向西 D.向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河北省元氏县2010届高三地理模拟试卷1 题型:选择题
读下左图,结合有关材料,完成3~4题。
3.长江素有“黄金水道”之称,在长江两岸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逆水行船,船靠岸边走;顺水行船,船在中央行”,下图为河流剖面等流速分布图,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河底和河岸附近的流速最大
B、水面流速,在岸边最小,向着最大水深方向增加
C、流速从河底向水面减少
D、水面流速,在岸边最大,向着最大水深方向递减
4.若图4中A 、B 与图3中A 、B 表示的河岸相同,那么这段长江的流向是
A.向东 B.向南 C.向西 D.向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读下图并分析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湖面有二千多平方千米。以太湖为中心的太湖流域,包括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上海市和安徽省一小部分。太湖流域属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200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6.17%,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自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工业化发展迅速,由以乡镇企业为主过渡到外资和民营企业的大力发展,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就业迁移人口,成为全国流动人口的主要集中区。
材料二 都说“太湖美,美在太湖水”――发生在世界环境日(6月5日)前夕的无锡水危机,再次敲响了太湖生态警钟。5月28日,太湖蓝藻大规模爆发使得无锡市自来水出现臭味,全市70%的水厂水质都被污染,直接引发了一场影响全市200万人口的供水危机。
材料三 每年夏季是太湖蓝藻爆发季节,10月至次年2月蓝藻处于休眠期。蓝藻肆虐的直接原因是污染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当蓝藻大量繁殖时,水中的溶解氧浓度会迅速降低,造成鱼虾、螺蛳等水生物的死亡,使水体遭受污染。
(1)__________________是推动无锡市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的初期,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的发展,吸收当地__________________,使得城镇人口不断增加,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近些年来,则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接纳大量外来人口,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2)简述太湖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3)太湖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试评价该地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4)从自然和人为因素两方面简要分析太湖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5)结合上述材料,借鉴已学过的有关流域治理的经验,谈谈如何治理太湖水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