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读“我国某地的地形剖面图”,回答下题。

(1)

图中山脉②为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它是

[  ]

A.

第二、三级阶段和干旱区、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B.

季风区、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和半湿润区、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C.

内流区、外流区的分界线和暖温带、亚热带的分界线

D.

800毫米年降水量线和140千卡/平方厘米的年太阳总辐射量等值线

(2)

对图示地区河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该地区河流一年有两个汛期

B.

该地区河流冬季有较长的结冰期

C.

夏季河流的含沙量比冬季大

D.

河流最大径流量出现在6月份

(3)

图中③建立了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其主要粮食作物是

[  ]

A.

水稻

B.

谷子

C.

春小麦

D.

冬小麦

(4)

制约图中③处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

降水

B.

土壤

C.

地形

D.

热量

答案:1.B;2.D;3.C;4.D;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3届山东省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二)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我国某地的地形剖面图,回答5—6题。

1.图中山脉②是我国下列哪一组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A.第二、三级阶梯和湿润区、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B.季风区、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和半湿润区、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C.内流区、外流区的分界线和暖温带、亚热带的分界线

D.800毫米年降水量线和140千卡/平方厘米的年太阳总辐射量等值线

2.对图示地区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区河流一年有两个汛期

B.该地区河流冬季无结冰期

C.夏季河流的含沙量较大

D.河流最大径流量出现在6月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届安徽省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含解析) 题型:选择题

读我国某地的地形剖面图,回答5—6题。

1.图中山脉②是我国下列哪一组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A.第二、三级阶梯和湿润区、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B.季风区、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和半湿润区、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C.内流区、外流区的分界线和暖温带、亚热带的分界线

D.800毫米年降水量线和140千卡/平方厘米的年太阳总辐射量等值线

2.对图示地区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区河流一年有两个汛期

B.该地区河流冬季无结冰期

C.夏季河流的含沙量较大

D.河流最大径流量出现在6月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1年广东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卷 题型:选择题

读我国某地的地形剖面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山脉②是我国下列哪一组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A.第二、三级阶梯和湿润区、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B.季风区、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和半湿润区、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C.内流区、外流区的分界线和暖温带、亚热带的分界线

D.800毫米年降水量线和亚热带、热带的分界线

2.对图示地区河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地区河流一年有两个汛期      B.该地区河流冬季有较长的结冰期

C.夏季河流的含沙量较大          D.河流最大径流量出现在6月份

3.图中③处建立了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其主要粮食作物是

A.水稻         B.谷子          C.春小麦        D.冬小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读我国某地的地形剖面图,回答以下各题。


1.图中山脉②是我国下列哪一组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1. A.
    第二、三级阶梯和湿润区、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2. B.
    季风区、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和半湿润区、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3. C.
    内流区、外流区的分界线和暖温带、亚热带的分界线
  4. D.
    800毫米年降水量线和140千卡/平方厘米的年太阳总辐射量等值线

2.对图示地区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1. A.
    该地区河流一年有两个汛期
  2. B.
    该地区河流冬季无结冰期
  3. C.
    夏季河流的含沙量较大
  4. D.
    河流最大径流量出现在6月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我国某地的地形剖面图,回答问题。

   

图中山脉②是我国下列哪一组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

       A.第二、三级阶梯和湿润区、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B.季风区、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和半湿润区、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C.内流区、外流区的分界线和暖温带、亚热带的分界线

       D.800毫米年降水量线和140千卡/平方厘米的年太阳总辐射量等值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