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中纵坐标为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强度,横坐标表示时间,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若上图为某日浙江某山地各个坡面及水平面太阳辐射强度变化图。图中曲线能依次反映东、南、西、北各坡面太阳辐射强度变化的是( )
A.①②③④ | B.②①⑤④ | C.②①⑤③ | D.①②④⑤ |
A.②地该日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 | B.⑤地位于④地的东北方向 |
C.①④可能位于不同半球 | D.③地经度为105°E |
【小题1】B
【小题2】C
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根据各个坡面接受太阳辐射的时间顺序及辐射强度分析,东坡应最先接受太阳辐射且最先达到太阳辐射最大值,故②曲线应为东坡,故排除A、D;在东、南、西、北四个坡面中,南坡接受的太阳辐射最多且在正午左右达到太阳辐射最大值,故①为南坡;北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应大大小于其它三坡的太阳辐射量,故④应为北坡,故选B。
【小题2】由于无法确定日期及各地的位置,所以无法判定A、B两项;从图中各地所接受的太阳辐射时间长短来看,①地接受太阳辐射的时间可能长于12小时,④地接受太阳辐射的时间为8小时,所以两地可能位于不同半球,故选C;③地在北京时间11点30分左右太阳辐射强度达到最大,其经度应在112.5°E左右,排除D。
考点:该题考查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当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相重合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同一经线上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
B.同一经线上各地看日出的时间相同 |
C.同一经线上各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均为一年中最小值 |
D.同一经线上各地地方时相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读某地等高线图,回答问题。
【小题1】对图示区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水能、太阳能资源丰富 | B.河流春汛、夏汛明显 |
C.湖泊均为咸水湖,且面积不断增大 | D.日较差较大,年较差较小 |
A.①②⑤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④⑤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人们可用观测日影的方法来测量所在地的纬度。如图9所示,OL为当地一竖立直杆,OP和OQ是某日不同时刻OL的日影。下图中两条曲线分别示意某两地3月份到7月份的昼长变化。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直杆所在地的纬度( )
A.80°S | B.80°N | C.75°S | D.65°N |
A.8小时 14小时30分 | B.10小时 13小时30分 |
C.16小时 9小时30分 | D.17小时 10小时30分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读“塔里木河年径流损耗量多年变化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塔里木河年径流损耗量的特点有
①总体年径流损耗量表现出递增趋势 ②上游年径流损耗量总体增加趋势明显
③中、下游的年径流量总体递减趋势显著 ④以下游损耗为主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A.全球变暖的地理大背景 | B.大牧场放牧业的快速发展 |
C.沙尘天气增加,蒸发减弱 | D.塔里木河绿洲农业快速发展且沿河上移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表为我国北纬35°~40°之间大陆上四地的气候资料,读表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 导致四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 B.海陆位置 | C.海拔高度 | D.洋流性质 |
A.①、③两地河流都有春汛 | B.①、④两地位于青藏高寒区 |
C.②、③两地位于季风区 | D.②、④两地位于半干旱区 |
A.①以冰雪融水灌溉为主 | B.②畜牧业比重高于种植业 |
C.③以水田农业为主 | D.④农作物以小麦和青稞为主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2012年7月24日,海南省三沙市人民政府正式挂牌成立,市政府驻地位于永兴岛。下图为我国南海诸岛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三沙市成立期间
A.三沙市正处于旱季 |
B.旧金山(37°N,122°W)水循环活跃 |
C.内蒙古草原牧草枯黄 |
D.悉尼(34°S,151°E)低温少雨 |
A.比例尺缩小 |
B.比例尺放大 |
C.水平比例尺放大,垂直比例尺缩小 |
D.水平比例尺缩小,垂直比例尺放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区岩石与1月均温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形成岩浆岩的物质来源于
A.岩石圈 | B.地壳 | C.地幔 | D.地核 |
A.甲地可能发现地下溶洞 | B.乙地的河流自南向北流 |
C.乙丙相对高度小于1 000米 | D.夜晚时,风从丙地吹向乙地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单选题
读“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图”,完成第下列问题。
【小题1】图示区域最高处与乙村的高差可能为( )
A.600m | B.900m |
C.1 000m | D.1 200m |
A.③镇、乙村 | B.Ⅰ山山顶、②镇 |
C.④镇、Ⅱ山山顶 | D.甲村、Ⅰ山山顶 |
A.M线 | B.N线 | C.P线 | D.Q线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