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区域开发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对自然资源构利用规模小
B.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小
C.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资源和环境的代价小
D.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慢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届浙江省宁波市金兰合作组织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 题型:选择题
区域发展包括初期—成长—转型—再生等不同阶段,据此完成4~5题。
1.关于区域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初期阶段,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复杂
B.成长阶段,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C.转型阶段,区域原有的集聚效应减弱,经济呈现衰败、萎缩状态
D.再生阶段,应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解决大量工人失业问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②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大范围破坏为代价,谋求地方经济在短期内的高速增长
③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区域,其社会经济通常是开放的
④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区域,区域是相对封闭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区域发展问题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成为各级党和政府决策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成为社会和学术界所关注的重大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在地理学界、经济学界都认识到区域发展研究的极端重要性,纷纷投入到这个领域中来。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甲、乙两幅图,
|
材料二:东北黑土地作为我国唯一且很难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以其耕作层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最适宜耕作而闻名于世。但是,这里经过近百年的过度开发,作为耕作层的黑土层已流失三分之二以上,按现在的耕作强度和方式,黑土耕作层再过几十年有流失殆尽、成为不毛之地的危险。
1.甲图①区的松嫩平原和④区的成都平原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产区,制约两地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分别是 (选择填空)。
A.热量、水分 B.地形、土壤 C.水分、地形 D.热量、光照
2.下列关于甲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选择填空)。
A.①区耕地面积广,适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B.②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劳动力充足,劳动生产率高
C.③区地处内陆,为我国最主要的温带草原牧区
D.④区地形复杂,农业生产以河谷农业为特色
3.甲图中③区与乙图中哪个农业带的生产条件和农业类型特点最相似 (选择填空)。
A.⑧ B.⑦ C.⑥ D.⑤
4.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乙国中⑧农业带形成的的原因是:
5.甲图①区中的三江平原曾进行大规模的农业开垦,2000年国务院却下令停止围垦,试从生态角度分析停止开垦三江平原的意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目前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建设已经进入“跑道”,即将起飞。在江苏省经济发展平稳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经济继续表现出强劲增长势头,经济运行呈现出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在江苏以及苏北的地位都呈稳定上升之势。读图10,回答25~27题。
25.下列关于苏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
B.气候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
C.土壤次生盐碱化严重
D.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和玉米
26.东陇海线产业带成为承接苏南产业转移的热点地区,其中从苏南转移来的产业最有可能是
A.服装业 B.电子信息产业 C.玩具业 D.金属冶炼业
27.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和产业升级的明显提速,沿东陇海线区域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举措有
A.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注重环境质量提高
B.大力开发各类自然资源,确保资源能够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C.注重科技投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D.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重工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流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系统,它以水系为纽带,将系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连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流域已成为区域人地关系十分敏感而复杂的地理单元。图1是某时期某流域局部地形图,图2是10年后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图,图3是该地区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以下3题。
6.下列关于图中A支流的水文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流量季节变化大 B.河流落差大,水流急
C.汛期河水含沙量大 D.河流结冰期较长
7.下列关于B、C两支流的开发利用方向,叙述正确的是( )
A.对于B支流可重点发展航运
B.对于B支流可重点开发水能,发展旅游
C.B、C两支流相比,C支流更易开发水能
D.C支流流域可发展山地探险旅游
8.下列不属于图2中土地利用方式造成的环境影响的是( )
A.湖泊面积缩小 B.下游洪灾威胁加重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土壤肥力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