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土地覆盖是植被、土壤、河湖、沼泽及各种建筑物等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图中O点为1980年中国土地覆盖重心,它相对于中国大地坐标原点(34°N,109°E)向正西偏531 km,向正北偏448 km。关于1980年到2000年中国土地覆盖重心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1. A.
    重心从O点移到P1点是东北地区气候变暖、降水减少的结果
  2. B.
    重心从O点移到P2点是西北地区生态退耕的结果
  3. C.
    在气候和某种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重心向东南方向迁移
  4. D.
    在气候和某种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
D
重心向P1点移动是因为气候变暖,东部地区降水增多引起的,而向P2移动不仅是西北地区生态退耕,还有其他的人为影响因素,如南方地区的封山育林等;由图可知,气候的影响强度大于某种人为因素,在这两者共同作用下,重心将向东北移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土地覆盖是植被、土壤、河湖、沼泽及各种建筑物等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图中O点为1980年中国土地覆盖重心,它相对于中国大地坐标原点(34°N,109°E)向正西偏531 km,向正北偏448 km。P1、P2分别是仅考虑单一因素影响所形成的2000年土地覆盖重心。据图回答5~6题。

5.O点所处区域在土地利用中引发的最突出生态问题是(  )

A.沼泽大面积萎缩           B.土地荒漠化

6.关于1980年到2000年中国土地覆盖重心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心从O点移到P1点是东北地区气候变暖、降水减少的结果

B.重心从O点移到P2点是西北地区生态退耕的结果

C.在气候和某种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重心向东南方向迁移

D.在气候和某种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

C.森林面积锐减             D.生态用水紧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3-2014学年安徽省高三第三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土地覆盖是植被、土壤、河湖、沼泽及各种建筑物等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右图中0点为l980年中国土地覆盖重心,它相对于中国大地坐标原点(109°E,34°N)向正西偏531 km,向正北偏448 km。P1,P2分别是仅考虑单一因素影响所形成的2000年土地覆盖重心。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O点所处区域在土地利用中引发的最突出生态问题是(     )

A.沼泽大面积萎缩     B.土地荒漠化   C.森林面积锐减       D.生态用水紧张

2.关于1980年到2000年中国土地覆盖重心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心从0点移到P1点主要是东北地区气候变暖、降水减少的结果

B.重心从0点移到P2点主要是西北地区生态退耕的结果

C.在气候和某种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重心向东南方向迁移

D.在气候和某种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届安徽高二下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地理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土地覆盖是植被、土壤、河湖、沼泽及各种建筑物等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右图中0点为l980年中国土地覆盖重心,它相对于中国大地坐标原点(109°E,34°N)向正西偏531 km,向正北偏448 km。P1,P2分别是仅考虑单一因素影响所形成的,2000年土地覆盖重心。据图回答以下题。

1.图中O点所处区域在土地利用中引发的最突出生态问题是(    )

A.沼泽大面积萎缩    B.土地荒漠化        C.森林面积锐减      D.生态用水紧张

2.关于1980年到2000年中国土地覆盖重心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心从0点移到P。点是东北地区气候变暖、降水减少的结果

B.重心从0点移到P:点是西北地区生态退耕的结果

C.在气候和某种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重心向东南方向迁移

D.在气候和某种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届吉林吉林一中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土地覆盖是植被、土壤、河湖、沼泽及各种建筑物等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图中O点为1980年中国土地覆盖重心,它相对于中国大地坐标原点(34°N,109°E)向正西偏531 km,向正北偏448 km。关于1980年到2000年中国土地覆盖重心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心从O点移到P1点是东北地区气候变暖、降水减少的结果

B.重心从O点移到P2点是西北地区生态退耕的结果

C.在气候和某种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重心向东南方向迁移

D.在气候和某种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