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2017学年安徽省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某年春运期间人口流动情况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各省份去外地打工主选地有所不同,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内蒙古外出打工主选地为上海 B. 陕西外出打工主选地为北京
C. 河南外出打工主选地为广东 D. 湖北外出打工主选地为上海
2.北京等地的务工流和学生流,反映出影响当地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为( )
A. 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B. 政治因素、环境因素
C. 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D. 社会文化因素、其他因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北省保定市高一3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人口和资源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读表,完成下列各题。
年份 | 人口(亿) | 耕地(亿公顷) | 人均耕地(公顷/人) |
1750 | 2~2.5 | 0.6 | 0.3~0.24 |
1850 | 4.1 | 0.81 | 0.2 |
1.这一时期我国耕地总数增加了,而人均耕地却减少了,主要原因是( )
A. 人口剧增 B. 自然灾害不断 C. 战乱频发 D. 土地兼并严重
2.上表中人口与耕地之间的变化说明,一个国家要持续发展( )
A. 只有发展人口,增加劳动力 B. 必须处理好人口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C. 必须保持安定统一的国内环境 D. 只有不断扩大耕地面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北省高一3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
A.商业区功能用地
B.住宅区功能用地
C.工业区功能用地
D.文化区功能用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北省高一3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4. 20世纪末,大批卢旺达难民向国外迁移,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 国家政策B. 部族战争C. 自然灾害D. 开发资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北省高一3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目前,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是 ( )
A.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B.过渡人口增长模式
C.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D.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2017学年天津市高一3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地理(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潜水位等值线图,右图表示甲图中XY两地间的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①地的地下径流方向是 ( )
A. 自东南向西北 B. 自东向西
C. 自西南向东北 D. 从北向南
2.在资源利用上,图中显示该地存在的问题是 ( )
A. 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导致土地盐碱化
B. 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沙漠化
C. 滥砍乱伐森林,破坏生态平衡
D. 过度抽取地下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北省高一3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读下面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大陆31个省份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占16.60%;15~59岁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平均增加的老年人将从“十一五”期间的500多万人提高到800多万人。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材料二
材料三
(1)我国目前人口增长模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材料二可知我国人口到2030年将达到约14.5亿,到2050年却约为13.59亿,这是为什么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请说明我国在本世纪中叶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怎样的特征?这会带来哪些人口问题?试说明采取的措施有哪些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7届浙江省台州市高三2月选考科目教学质量评估测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国际空间站拍摄的某地区航拍照片。完成下列各题。
1.有关本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乙两地自然景观差异小 B. 丙沿岸被称为世界石油宝库
C. 丁河下游地区夏季降水丰富 D. 戊地为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
2.甲国的人口增长模式是
A. 低-高-低 B. 高-低-高
C. 低-低-低 D. 高-高-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