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湖南省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四)语文试题)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送东阳马生序》中,揭示精神追求战胜物质贫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的《相见欢》中,描写庭院凄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2)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蜉蝣”“”“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说“韵”

金开诚

“韵”最初的含义大约是指声调的和谐。蔡邕《琴赋》中的“繁弦既抑,雅韵乃扬”,陆机《演连珠》中的“赴曲之音,洪细入韵”,用的便是这个意思。

声调的和谐经过人的“通感”首先向两个方面蔓延生发。一个方面是指人的神情、气派、风度上的和谐得体,这一般被称为神韵、风韵。但神情、气派、风度这几个词,一般说来是中性的,无褒贬之意。而神韵、风韵一般指神情、气派、风度中已经含有了某种和谐之美。另一个方面是在文学艺术中蔓延,这一般被称为气韵。如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序》中将“气韵生动”列为“绘画六法”之首。

不过,以上所谓的形容人的和谐用神韵、风韵,形容文学艺术的和谐用“气韵”,只是就一般而言,实际上两者混用的情况也并不罕见。

“韵”的含义既已蔓延到形容人与艺术,就势必还要扩散到各种事情上去。“风流韵事”即其显例,而其事则必须和谐才能称为“韵”。如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等人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就是风流韵事,有“墨皇”《兰亭集序》为证。倘若这帮人喝醉了酒争吵起来,乃至大打出手,那就既不“风流”也非“韵事”了。唐代元稹写传奇小说《会真记》,写的不算“风流韵事”,因为“始乱终弃”这件事并不和谐。等到《会真记》演变成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时,作品所写的就是风流韵事了。因为那事情虽有波折,终趋和谐。和谐之美是“韵”的核心含义,这是不能有太大变化的。

“韵”虽以和谐为核心,但这和谐却还有两个重要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从谢赫所强调的“气韵生动”就可以看出,和谐还须是动态的,具有外在的或内在的生动性。比如说时装店里使用的木制模型,套上时装不能说它不和谐,但却没有气韵;而活的时装模特儿的表演却变静态为动态,具有外在的生动性,那就或多或少有些气韵了。犹如断臂的维纳斯雕像之类,那是不穿时装也有气韵的,因为它具有内在的生动性。”韵“所指的和谐要结合生动这个特征是势所必然的,因为它首先出于声调,而声调则是流动变化的;蔓延到人,则人的神情、气派、风度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表现得充分;又蔓延到文学艺术,自然更要求生动传神。静态的书法、绘画尚且要求只有形象生动,才谈得上气韵,更何况动态的电影与电视剧等。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倘若毫无气韵,那便是劣作。

第二个特征是“韵”的和谐还要使人玩味不尽,所以又生发了“韵味”这个词。在京剧行家看来,唱得有没有韵味,乃是最为重要的评价标准。照理说,一个演员唱戏,只要音色不怪异,又不荒腔走板,自然已达到和谐有“韵”的标准;但,事实上“韵”之外还要再加上“味”,就是说这种和谐还必须能引发审美中的联想与想象,这样才会有使人玩味不尽的魅力。只有有了“味”,才能使“韵”这个审美标准更加富有中国特色。因为“韵”所指的和谐已经是传统的中庸思想的一种表现了;如果再加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味”,那就又涉及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阴阳统一了。

总之,对“韵”的追求,不但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而且也为传统文化宝库带来了相当客观的创造性成果。有关“韵”的创作经验和思想经验是很值得借鉴的,它能使中国人的生活与创作多一点风姿韵致,少一点不文明。

(选自《艺术欣赏之旅》,有删改)

【1】下列关于“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谢赫提到的“气韵生动”,体现的是文学艺术中的“韵”,这是由“韵”的最初含义经过人的“通感”蔓延生发的。

B.人的神情、气派上所体现的“韵”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并且这种神情气派上的和谐得体,一般无褒贬之分。

C.“韵”原本指声调的和谐,后来通过人的各种感觉行为和艺术活动迸一步蔓延到各种事情,这些符合“韵”的标准的事情都含有和谐之美。

D.对“韵”的创作经验和思想经验的借鉴既涉及个人的生活品味,也关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2下列对“韵”的核心问题——“和谐”的特征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韵”最初的含义是指声调的和谐,而声调是流动变化的,所以“韵”的和谐一定要结合生动这个特征。

B.和谐之美虽然是“韵”的核心,但在此之外,还要“气韵生动”和有“韵味”,这样才能使“韵”这个审美标准更加富有中国特色。

C.有“韵”才能引发审美对象的联想和想象,“韵”是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的结合。

D.静态书法、绘画中的形象生动体现的是和谐外在的生动性,而电影或电视剧生动形象的演绎则体现了“和谐”内在的生动性。

3下列分析与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正是因为与“韵”有关的神韵、风韵以及气韵等表述往往并不固定,所以“韵”的含义才能由声调的和谐扩散到各种事情上去。

B.“韵”是“有”“实”,“味”是“无”“虚”。“韵味”强调文艺作品要在生动之外还能使人产生玩味不尽的感受,是比生动性更高层次的要求。

C.唐代元稹的《会真记》写的不算风流韵事,而《会真记》演变成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之后所写的就是风流韵事,这说明事情只有经历波折,才能达到“韵”的和谐。

D.“韵”是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且也为传统文化带来了创造性成果,这一点是其他民族文化所无法企及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请在下面的横线上紧接上文再写一个句子。要求:另举一个事例;句式与画线句相同。

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做出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试想,如果没有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搜集整理、笔耕不息,哪里会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17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过零丁洋》中,文天祥把国家的灾难、跟人的坎坷浓缩在“ ”这两个比喻句中。

(2)屈原《离骚》 ”两句,写出了流俗的弊病,痛斥人们投机取巧而不顾准则的生活状态。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的两句“ ,风飘飘而吹衣”,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急躁 水蒸气 真知灼见 浮想联翩

B.妨碍 度假村 桀骜不驯 攻城掠地

C.寥廓 邻界点 一笔勾销 贸然从事

D.磋商 雷阵雨 惹是生非 忧柔寡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令将军与臣有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各句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古典建筑的熟悉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每一梁每一柱的作用他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B.针对古建筑上信笔涂鸦的问题,市政府管理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以期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个痼疾。

C.文明礼貌,和气待人,这种与人为善的美德,不仅商业活动中需要提倡,其他行业活动中也要提倡。

D.在清静的街道上,在鳞次栉比的住宅区,有一处很不引人注意的房舍,它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目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对联可以分别与园林、宅第、寺庙、桥梁对应,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春来堂里琴书润 花满阶前几席香

莲座涌祥云名刹宏开登净域 檀林施法雨慈航普渡指迷津

式廓旧规模有客来游歌利涉 蔚成新气象行轮无阻便通商

石林迤逦曲径通幽深有致 嘉木葱茏台榭低昂静无哗

A.园林 桥梁 寺庙 宅第

B.园林 寺庙 桥梁 宅第

C.宅第 园林 寺庙 园林

D.宅第 寺庙 桥梁 园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was John that I met in the park yesterday.

A. What

B. That

C. Who

D. It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