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理学角度看,从塞北到江南的自然景观差异属于
A.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D.从平原到高原的地域分异
2.从塞北到江南的自然景观差异,产生的基础主要是
A.水分 B.光照 C.土壤 D.热量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北省利川市高二上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我国长江口附近一年中盐度最高的季节为(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广东省高二上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城市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发展演变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读“某城市空间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四个发展阶段中,最早的阶段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四个阶段表明
A.①阶段以农业生产为主,城市等级不明显
B.②阶段区域以小城镇为主,区域内部经济差异比较小
C.③阶段逆城市化格局已经出现,现代化交通网络形成
D.④阶段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化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广东省广雅、执信等四校高二上期末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某河流一水文站流量过程线补给类型的分割图,读图回答下题。
下图中图例所代表的补给类型,正确的是
A.1—冰川融水 2—季节性积雪融水 B.5—雨水 3—湖泊水
C.4—冰川融水 5—浅层地下水 D.4—雨水 5—冰川融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福建省龙岩市非一级达标校高一上期末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读北半球某地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图中A、B、C、D四个箭头中能正确表示风向的是 。(2分)
(2)图示时刻,A、B两处相比, 处风力较大(1分)
(3)M、N两处形成的锋面类型分别是:M 为______锋,N为______锋。(4分)
(4)①、②两处相比,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 ,可能产生降水天气的是 。(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福建省龙岩市非一级达标校高一上期末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一典型向斜剖面,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岩层的新老关系为
A.自西向东由老到新
B.自东向西由老到新
C.自中心向两冀由老到新
D.自中心向两冀由新到老
2.图示山岭是
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
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
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
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福建省龙岩市非一级达标校高二上期末地理试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山清水秀、林茂粮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据图推测洱海的形成原因。(2分)
(2)描述图中耕地的分布特点。(2分)
(3)简述促进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5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二学期适应性练习(零模)文综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示区域
A. 山脉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显著
B. 山地与小兴安岭相比,生物种类更丰富
C. 河流流量大且稳定,含沙量小
D. 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
2.该区域
A. 对农业生产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是滑坡和泥石流
B. 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C. 有色金属资源开发可加重植被破坏和土地盐碱化
D. 建设水电站可以有效地缓解区域能源紧张状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河南南阳市高三上学期期终质量评估文综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反映了某区域以M地为中心,半径约15千米范围内,近10年平均气温增幅的分布状况。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M地相关地理事物的推理,错误的是
A.热岛效应突出 B.地租水平高
C.工业企业集中分布 D.交通流量大
2.若该地工业布局合理,则下列关于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工业区最可能位于西南部 ②工业区最可能位于东北部
③盛行风向最可能是东北风 ④盛行风向最可能是西南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依据上一题结论,该地区欲规划一廉租房项目,最佳选址是
A.a B.b C.c 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