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城志》。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① 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槽、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 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
B.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述材料,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
C.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
D.顾炎武足迹半天下,广交贤豪长者,又在《广师》中对十位“同学之士”推崇备至。他的弟子潘耒称赞他,天下无贤不肖,无不知道顾炎武为通儒。
E.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平之事”的雄心壮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
(2)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材料简要的概括。
(3)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答案】
(1)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①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②积少成多,不断增改,务本求真;③严谨笃实,勤勉治学,持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3)①推重“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古训,谦虚谨慎,严于律己;②经世致用,学问广博,开一代学术风气;③善于推人之长,以友为师,虚怀若谷,博采众长。(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4)①顾炎武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意识;②在顾炎武看来,普通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我国爱国主义传统的自然引申与合理发展;④这一观点具有积极意义,教育后人要勇于担当,爱国奉献。(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解析】
(1)试题分析:选项A对应的原文是“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前后是“并列”关系,而选项中“更重要”强调“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 “以游为隐”是结果也不是原因,选项不严密,所以1分;C项中的原文在游历过程中编写的书是《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城志》,选项中的另两部书籍不是此间编写的,选项混淆范围;选项E“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文中无据,无中生有。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
王开岭
①作家要具备两种能力:恨的能力和爱的能力。你的关怀力越大,越激发这两股力量,爱得越深沉,越能贴身地看清爱的敌人,看清那些威胁美的东西,你就要去抗争,去捍卫这个生存共同体,去保护你所爱的人和事。
②鲁迅之伟大,正因为他对“义务”的理解,“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③任何艺术,都离不开责任,一个作家的精神成绩,往往取决于关怀力大小。好作家首先是一个赤子,要发现时代的任务,要关心共同体的遭遇和命运。有一次,某报刊请我谈“理想主义”,我举了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玛的例子,在回答为何不出国避难时,他说:“因为这是我的祖国,这儿的人和我讲的是同种语言。对国外那种自由生活,不能让我感到满足和幸福,因为我没有参与创造它。”“我没有参与创造它”,这是最打动我的话。一个作家,若只沉迷手艺而拒绝时代的订单,那只是个平庸的文匠;一个人,若只有生活理想而无社会理想,是难称理想主义者的。理想主义者通常是忧郁的,但要哀而不伤,可以愤怒,但不能绝望。理想主义不是画饼充饥,它富于行动,要做事,要追求改变。它要赶路,披星戴月,风雨兼程。
④当代中国有个精神危险:由于粗鄙和丑暗对视线的遮挡、对注意力的绑架,国人正逐渐丧失对美的发现和表述。换言之,在能力和习惯上,审丑大于审美。这其实是个悲剧,生活荒废的可能。尼采说:“与怪兽搏斗的人要谨防自己变成怪兽……如果你长时间盯着深渊,深渊也会盯着你。”长期以来,我在写作中总告诫自己别忘了凝视和采集美好之物,这是我们热爱生活的依据。正像我在一本书中所写:“即使在一个糟糕透顶的年代,一个心境被严重干扰的年代,我们能否在抵抗阴暗之余,在深深的疲惫和消极之后,仍能为自己攒下一些明净的生命时日,以不至于太辜负一生?”
⑤我的第一本书《激动的舌头》出版时,评论人王小鲁说:“他在一个措辞不清的黄昏里,具有罕见的说是与不是的坚决与彻底能力。他在一个虚无主义的沙漠中,以峭拔的姿态和锋利的目光,守护着美与良心。”抛去形容词,有两个名词是恰当的:美与良心。换言之,审美精神与批判精神,爱与恨。我离不开这两样东西。
⑥我对单极事物有呕吐感,必须有两张精神餐桌,否则会厌食,会憔悴。所以,当你推崇我的文字“嫉恶如仇”时,我想提醒说:我不是反对者,我只是反抗者。我出生的全部目的只有一个:生活!在充分的肯定心境中生活,在充分的美和爱中生活,聚精会神、不被干扰地生活。我从未料到会带着愤怒和冒烟的心情来度日,但当生活被恶意篡改时,我想,必须奋斗,必须抗争。有些任务,应在这代人身上完成,否则,我们配不上来自后世的尊敬和爱戴。后人可重复我们的爱,但不应重复我们的恨。
【1】结合文意,概括标题“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的丰富含义。
答:
【2】简析第4段的论述层次。
答:
【3】如何理解第6段中的“两张精神餐桌”?请结合本段内容作简要说明。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陶渊明集》序
萧 统
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不忮①不求者,明达之用心。是以圣人韬光,贤人遁世。其故何也?含德之至,莫逾于道;亲己之切,无重于身。故道存而身安,道亡而身害。处百龄之内,居一世之中,倏忽比之白驹,寄遇谓之逆旅。宜乎与大块②而盈虚,随中和而任放,岂能戚戚劳于忧畏,汲汲役于人间!齐讴赵女之娱,八珍九鼎之食,结驷连骑之荣,侈袂执圭之贵,乐则乐矣,忧亦随之。何倚伏之难量,亦庆吊之相及。智者贤人,居之甚履薄冰;愚夫贪士,竞之若泄尾闾。玉之在山,以见珍而终破;兰之生谷,虽无人而自芳。故庄周垂钓于濠,伯成躬耕于野,或货海东之药草,或纺江南之落毛。譬彼鸳雏,岂竞鸢鸱之肉;犹斯杂县③,宁劳文仲之牲!至于子常、宁喜之伦,苏秦、卫鞅之匹,死之而不疑,甘之而不悔。主父偃言:"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卒如其言,岂不痛哉!又楚子观周,受折于孙满;霍侯骖乘,祸起于负芒。饕餮之徒,其流甚众。
唐尧,四海之主,而有汾阳之心;子晋,天下之储,而有洛滨之志。轻之若脱屣,视之若鸿毛,而况于他人乎?是以至人达士,因以晦迹。或怀釐而谒帝,或披裘而负薪,鼓枻清潭,弃机汉曲。情不在于众事,寄众事以忘情者也。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校,粗为区目。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并粗点定其传,编之于录。
尝谓有能观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亦乃爵禄可辞,不必傍游太华,远求柱史,此亦有助于风教也。
【注】①忮:妒忌。②大块:大自然。③县:xuán,远,悬殊。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圣人韬光,贤人遁世 韬:隐藏
B.何倚伏之难量,亦庆吊之相及 吊:哀悼
C.至于子常、宁喜之伦,苏秦、卫鞅之匹 匹:相当、相等
D.饕餮之徒,其流甚众 饕餮:贪婪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兰之生谷,虽无人而自芳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亲己之切,无重于身 将有事于西畴
C.故道存而身安 鸟倦飞而知还
D.或货海东之药草 或命巾车
【3】下列选项不属于作者编辑整理《陶渊明集》原因的是
①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
②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
③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
④尚想其德,恨不同时
⑤此亦有助于风教也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炫自媒”与“不忮不求”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世方式,作者极力否定前者,而肯定后者。
B.陶渊明诗中之“酒”,虽然是“寄酒为迹”,但也正是陶渊明借酒浇愁、以酒买醉等消极人生态度的表现。
C.“安道苦节”“与道污隆”中的两个“道”字,说明了陶渊明的隐居避世达到了作者提出的人生最高境界——合于“道”。
D.作者对陶渊明的赋《闲情》提出了批评,是认为这篇文章没有“讽谏”作用。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处百龄之内,居一世之中,倏忽比之白驹,寄遇谓之逆旅。
(2)轻之若脱屣,视之若鸿毛,而况于他人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穷且益坚 且焉置土石
B.盛筵难再,兰亭已矣 甚矣,汝之不惠
C.奉宣室以何年 处涸辙以犹欢
D.控蛮荆而引瓯越 襟三江而带五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造心要有手艺。一只灵巧的心,缝制得如同金丝荷包。一罐古朴的心,淳厚得好似百年老酒。一枚_______的心,感应快捷动如狡兔。一颗_______的心,门可罗雀疏可走马。一滩胡乱堆就的心,乏善可陈_______。一片编织荆棘的心,暗设机关处处陷阱。
A.敏锐 潦倒 杂乱无章 B.敏锐 潦草 不赞一词
C.机敏 潦倒 不赞一词 D.机敏 潦草 杂乱无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函数y=f(x)在R上为增函数,且f(2m)>f(-m+9),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
A. (-∞,-3) B. (0,+∞)
C. (3,+∞) D. (-∞,-3)∪(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请根据以下示例,概括烛之武的事迹并简要点评。(60字左右)
【示例】
事迹:邹忌三问三思由小悟大,用宫闱私事现身说法委婉规劝齐王除去蒙蔽。
点评:邹忌身在自家,心在国家,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忠心一片实在难得。
事迹:
点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惆怅(chàng) 轻飏(yáng) 载欣(zǎi) 倚南窗(yǐ)
B.熹微(xī) 盘桓(yuán) 矫首(jiāo) 棹孤舟(zhào)
C.东皋(gāo) 出岫(xiù) 西畴(chóu) 眄庭柯(miǎn)
D.遑遑(huáng) 流憩(qì) 盈樽(zūn) 任去留(ré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史无前例的埃博拉疫情来袭,急需救治的药物和治疗性疫苗。 ① ,目前国际上 ② 没有针对埃博拉的特异性药物, ③ 无获准使用的埃博拉疫苗。 ④ 美国正在加紧研制两款埃博拉疫苗,英国开发的疫苗已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⑤ 这些疫苗是否有效, ⑥ 在人群中大规模的使用是否引起不必要的甚至灾难性的副反应,尚不得而知。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
A | 但是 | 既 | 又 | 不过 | / | 而且 |
B | / | 因为 | 所以 | 即使 | 当然 | |
C | 可是 | 依然 | 又 | / | 所以 | 进而 |
D | 然而 | 仍然 | 也 | 尽管 | 但 |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