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关于东西半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经度的范围都在东半球 B.本初子午线和180°经线是东西半球的界线
C.180°经线在东半球 D.20°W—0°—160°E的经度范围为东半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雪线高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表” 判断回归线附近地区雪线比赤道地区高的原因是( )
纬度 | 23°26′S | 23°26′N | 0° | 40°S | 40°N |
雪线高度 | 5800m | 5600m | 4800m | 4800m | 4000m |
A.回归线附近地区降水量多、蒸发量大
B.赤道地区降水量多,蒸发量比回归线附近地区小
C.回归线附近地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D.赤道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9年9月10日,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发表了《中国城市发展研究报告》。该报告中指出,2008年中国城市化率为45.7%,按照每年0.8个百分点的增速,2015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50%,但是也存在着城市功能分区不合理和不健全等问题。
材料二 1800~2050年英国、美国和中国三国城市化进程图
(1)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城市化在
空间上的变化表现为 扩展。
(2)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发展速度也在加快,试说明城市化过程的具体表现以及推动城市化过程的主要动力。
(3)试说明英国和美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这对当今我国城市化发展有哪些借鉴意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读甲、乙两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甲图中B、C两地形区的名称。
(2)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区域的气候差异。
(3)甲图中的A河段和乙图中所示河段都是洪涝多发之地,试分析导致两区域洪涝多发的的共同原因和不同原因。
(4)简述治理上述河段洪涝灾害分别应采取的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与之相伴随的还有“全球变暗”,即地球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增加,云层变厚,能够直接到达地球表面的阳光逐渐减少,地球因此而变得越来越“暗”。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引起“全球变暖”和“全球变暗”的主要人为原因都是 ( )
A.太阳辐射能力在减弱 B.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C.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 D.沙尘暴肆虐全球
“全球变暖”将导致多方面的变化,下列变化不可能的是( )
A.海平面上升 B.暴雨、洪涝、干旱等灾害事件增加
C.冰川覆盖面积扩大 D.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示意我国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能源自给率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中代表西部地带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下列地区可以大量调出能源输往丁地带的是
①东北平原 ②塔里木盆地 ③雅鲁藏布江谷地 ④横断山区,红水河流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并跟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进或南退而移动。下图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移到图示位置时
A.华北地区高温多雨
B.副热带高压南侧处于台风活动期
C.台湾海峡受下沉气流影响而多雨
D.长江三角洲地区吹东北风
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移到长江流域时
①江淮地区出现梅雨天气 ②长江流域出现伏旱
③东北平原进入雨季 ④华北出现春旱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轿车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A.在城市上空形成臭氧空洞 B.大范围的水体污染
C.大规模的酸雨危害 D.城市大气质量下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位于冰岛南部的艾雅法拉火山于2010年4月14日喷发,火山灰在7000~10000米左右的高空形成了火山灰云团。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下列关于冰岛火山喷发的叙述正确的是
A.火山位于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B.造成北极地区冰盖大面积融化,形成洪水
C.将增强大气的吸收作用,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D.火山喷发后使得当地昼夜温差变小
该岛屿拥有丰富的
A.地热资源 B.石油资源 C.淡水资源 D.人力资源
冰岛火山灰弥漫到欧洲的主要动力来自于
A.西风带 B.北大西洋暖流
C.极地东风带 D.东北信风带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